原标题:
江苏徐州:“节”尽所能 “碳”寻先机的绿色力量
提起江苏徐州,你会想起什么?
如果你没去过徐州,印象里或许还是那个曾经的“一城煤灰半城土”。但你所不知的是,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它通过产业、城市、生态、社会“四大转型”,早已成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苏北“江南”。
在贾汪区潘安采煤塌陷区整治工程神农码头,这个曾经荒芜的采煤塌陷区,经过生态修复、景观构建,已经变成湖水盈盈、杨柳依依的湿地景区。湿地一旁的马庄村已经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08年以来,徐州先于其他资源型城市确定“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的转型实践道路,大力支持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产业,获批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实现了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不挖煤了,挖什么?徐州瞄准太阳能
徐州,是一座能源基因强大的城市。徐州与煤炭结缘可以追溯至北宋时期,一千年前,苏东坡开启了徐州采煤的先河;141年前,近代中国第二座煤矿在徐州诞生;新中国成立后,徐州成为华东能源基地,鼎盛时期,为江苏贡献了80%以上煤炭、60%以上电力。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2001年7月,贾汪岗子村五副井特大瓦斯煤尘爆炸等事故的发生,徐州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陆续关闭煤矿,徐州的低碳转型拉开序幕。
2006年,在当时还算偏远的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黄山街道原三孔桥村,协鑫科技母公司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果断投建了当年全国最大的多晶硅项目——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用GCL西门子法(改良西门子法)制备棒状硅。
次年,一期三台年产1500吨多晶硅项目顺利投产,打破了欧、美、韩等国垄断,徐州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多晶硅研发、制造及铸锭基地。
2023年,还是这家企业,果断停产耗能高的棒状硅,全部生产耗能更低、转化率更高的硅烷流化床法生产FBR颗粒硅,并将颗粒硅生产基地从徐州复制到了乐山、包头以及呼和浩特。
从西门子多晶硅“单打冠军”到FBR颗粒硅“科技大本营”,从填补国内空白的大硅片到电子级多晶硅最强“中国芯”,从光伏材料研发创造到绿色环保电力制造,徐州正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深耕创新,铸就全球能源转型传奇,以科技创新之力,勇当“碳”路先锋。
作为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的重要组成,徐州光伏产业已历经近2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上游材料起步,一路向着中游的电池片、光伏组件,下游的光伏支架、光伏设备、电站安装、电站应用等越拉越长。
随着弘元在徐州落子,弘元新材料(徐州)有限公司投产运营,仅徐州经开区,就聚集了协鑫系、中润系、弘元系三大光伏巨头,也形成了硅料、硅片到电池片的上、中游产业链格局。
如今,光伏产品的原材料早已不再“卡脖子”,单位销售价格狂降到10多年前的1/10,从而带动了全国光伏太阳能产业的大爆发,也让中国的光伏新能源产品迅速成为出口的“新三样”之一。
弘元绿能与保碧新能源达成战略合作,持续聚焦产业创新与应用,助推光伏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徐矿集团垞城电厂利用已关停的存量电网及土地资源,建设磷酸铁锂储能电站,使退役电厂转型为“绿色充电宝”;
中润光能项目电池片出货量跃居行业榜首,率先同行在海外设厂承揽多个海外项目;
……
市场的变换、产业的升级、结构的优化,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链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径,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为徐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绿色低碳,百年矿山由黑变绿
过去的五年,徐州甩掉了资源枯竭型城市、老工业基地的包袱,在生态转型、城市转型,尤其是产业转型上取得重大突破,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
每到冬天,南方生活的人最羡慕北方的暖气。但在江苏,徐州却能既享受集中供暖,又在“包邮区”。而徐州所采取的集中供热模式,与原来分散的小锅炉房相比,排放更低,供暖效率更高了。
在绘制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蓝图时,徐州主动“碳”寻新机,整合一切有利因素,强化政策引导、创新驱动、人才支撑和资金保障,为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链发展提供全方位护航。
二氧化碳,我们并不陌生。自然界产生、人体呼出、工业排放……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色无味,看不见也摸不着,却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之一。
节能降碳,不只靠种树,也要靠技术。徐州依托中国矿业大学,不断通过科技创新,运用终端捕碳固碳技术,在闭井的三河尖煤矿将超临界态(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状态)二氧化碳注入到密闭地层中,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途径。
在徐矿集团江苏华美热电有限公司,一排排光伏板整齐地排列着,在光伏板下边还有鱼塘,园区内的草木开始冒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园区旁,施工单位正在建设光伏二期项目。
这里每小时能生产4000多度电,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0吨,正在打造徐矿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很难想象,这个优美如画、绿意盎然的园区,是在一座矿厂上建设起来的。
今年3月19日,徐矿集团凭借“资源枯竭型矿区转型发展创新技术与模式”这一项目,获得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创出了煤炭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徐矿样本”。徐矿华美热电公司更是通过建设淮海大数据产业园、光伏发电站等,构建出“火电+供热+大数据+光伏”的循环经济模式。
中煤大屯煤电(集团)有限公司自1970年在沛县建矿采煤,首创煤电铝运一体化经营,被全国煤炭行业誉为产业结构合理的“大屯模式”。如今“大屯模式”也在变轻变绿,大屯公司创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重点围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废弃矿井储能、氢能产业链、地热利用和综合能源服务等项目,推动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
大屯公司新能源示范基地一期工程装机容量263兆瓦,采用渔光互补模式,基地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下方水域进行渔产养殖,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周边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如今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国能徐州发电有限公司上世纪90年代为全国第三大火电厂,现在也在瞄准绿色低碳产业加快转型发展,占地3000亩的粉煤灰堆场,55万吨粉煤灰正在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优质资源,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正在加快形成。
为了统筹区域资源,华润电力全面协调徐州区域火电、热力、新能源等业务发展,在火电机组各项性能指标优良的前提下,积极扩大布局可再生能源业务。目前在建的重点项目有邳州及睢宁两个总计130MW的风力发电项目,还有沛县智慧光伏基地等绿色低碳能源产业。
伴随部省属能源类企业积极引领,谋划绿色转型,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产业、高端服务业,争取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正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型能源体系,徐州示范了什么
如果说绿色供应链是行业转型的探索,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集群则是一次全新的布局。产业集群带来的不仅仅是简单的等加效应,而是“1+1>2”的强大扩展。
2023年12月8日,江苏省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启动暨徐州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推进大会举行。江苏在徐州率先开展区域级新型能源体系规划研究,希望以徐州为示范,为全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探索可靠可行的新路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
国庆节前,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来到了徐州,把格力电器首家新能源站放在了徐州。
9月27日,丰车汇·格力新型能源站及格力新型能源管理系统示范项目在徐州高新区启动,格力首家新型能源站落户,将进一步带动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升级。
竞逐新能源赛道,电池是关键。如今,徐州围绕协鑫锂电、一沧、徐工、比亚迪、维能动力等知名企业,初步构建了“正极材料—电芯—PACK”的动力电池产业链。
近年来,协鑫在徐州的产业,已经从原来的以硅基制造为主,升级到以能源高科技材料为主。9月28日,协鑫集团与徐州经开区签约投建的硅碳负极材料项目,将成为同业中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项目。
城市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固体废弃物,被徐州应用到“无废城市”的建设当中。作为国家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也是江苏省唯一的试点城市,徐州在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了生活垃圾“零填埋”,废水、废渣得到有效处理,餐厨垃圾“吃干榨净”,工业危废和医用废塑处置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氢”风徐来,另一条全新的赛道正逐渐清晰,徐州加速迈入“氢”时代。
“我们公司中标了国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项目,这是钛系固态储氢装备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中电工研副总经理宝音图分享道。
在徐州工业园区的中电工研(徐州)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破碎机生产线、液压机生产线和整装生产线正有序运作。作为国内首家钛系合金储氢装置量产制造企业,中电工研大规模创新型能源和材料的推广应用,推动氢能源行业的发展,钛系高容量储氢材料生产线年产能可达2500吨。
为加快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布局,徐州积极打造氢能应用示范场景。目前,新氢动力氢能叉车生产项目竣工投产,中石化首个加氢站已建成,丰县建滔“灰氢”制备项目正在积极研究推进。
作为氢能产业供应链重要一员,江苏恒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氢气充装压缩机、加氢站用压缩机、余氢回收压缩机等产品,覆盖氢能全产业链,满足了氢能产业的多样化发展需求。
为推动企业不断提升碳资产管理能力,徐州正在加快推进碳资信评价中心项目建设。淮海经济区碳交易中心正在争取绿电(绿证)交易中心、气候投融资试点,将在未来的能源交易和金融领域为企业家提供便捷服务。
项目推进,创新赋能,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
围绕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链,徐州将人才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通过“彭城英才”计划等政策支撑,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力,金融机构也在为产业链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发展,形成产业创新示范效应,为创新聚势,为产业聚力,为发展赋能。
从一块煤到一度电,从一粒沙到一束光,徐州在传统产业上高位嫁接,在未来产业上前瞻布局,“链”上发力,发挥能源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链条不断壮大。
产业链发展带来的张力,拓展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也带来了更广阔的机遇。
随着绿色低碳能源产业链加速提质增效,徐州正竞逐“能源+”新赛道,积极抢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制高点,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推动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打造发展新优势,把独特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王正喜 梁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