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神学家奥古斯丁写过一本《忏悔录》。他在书中指出,讨论宇宙诞生之前没有意义,因为在宇宙诞生之时才有时间,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之前”。这本1600多年前的书中的观点在字面意思上似乎与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的观点不谋而合。
这个世界不会把抽象概念包装妥当打上漂亮的蝴蝶结再拱手送给我们,以便我们尽力理解并与其他概念相协调。相反,这个世界只是将现象、事物呈现给我们,我们可以观察、记录,也必须由此尽力推导出概念,以帮助我们理解那些现象怎么与我们别的经验挂钩。对于很微妙的概念比如说熵,这个模式非常清楚。你不会在大街上走着走着就撞见一堆熵,你得观察自然界中不同的现象,分辨出一种模式,并觉得最好将这种模式看成一个新的概念,而你管这种新概念叫作“熵”。武装上这种有用的新概念之后,你就可以观察更多现象,并受到启发去改进、提高你关于熵究竟是什么的原始想法。
对于像“时间”这么原始又这么不可或缺的概念,是我们发明了这一概念而非宇宙将其拱手送给我们,这一事实就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了——时间是我们真的不知道离了它还怎么活的一种东西。不过,科学(以及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吸取我们对类似“时间”这样的基本概念的直观理解,并使其变得缜密。这一路上我们的发现就是, 我们从未以单一的、毫不含糊的方式用过这个词。这个词有不同的含义,每一种含义都应该单独得到详细阐释。
时间在三个不同的方面起作用,这三个方面对我们来说全都至关重要。
(1)时间标记了宇宙中的时刻。时间是一种坐标,可以帮助我们定位事物。
(2)时间度量事件之间的间隔。时间是时钟测量的对象。
(3)时间是我们移动的媒介。时间是变化的动因。我们穿过时间,同样也可以说时间流过我们身边,从过去,跨越现在,抵达将来。
乍一看会觉得这几条好像全都有点儿类似。时间标记时刻,时间度量间隔,时间从过去移动到将来——确实,没有什么事情会跟上面任何一条发生冲突。但是如果我们挖掘得再深一点,就会看到这些想法并不需要彼此相关——它们代表了在逻辑上各自独立的概念,只不过恰好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紧密交织。为什么会这样?答案比科学家能想到的更重要。
01
时间标记了宇宙中的时刻
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是美国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就是他发明了黑洞这个词。有一次有人问他,他会怎么定义“时间”。沉吟片刻之后,他答道:“时间是大自然用来避免所有事情同时发生的手段。”
这句话里有大量真相,蕴含的智慧也不止一星半点。通常我们想到世界时——不是像科学家或哲学家那样去想,而是像普通过日子的人那样去想——我们喜欢将“世界”理解为事物的集合,这些事物分布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物理学家将所有这些地方合在一起,总其名曰“空间”。他们对空间中存在的各种事物也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原子、基本粒子、量子场,看是在什么语境下讨论,但基本思想都是一样的。你坐在房间里,周围有几件家具,几本书,可能还有吃的或是别的人,当然也会有空气分子——所有这些事物,从你身边一直到遥远的星际空间的每一个角落,合在一块儿就是“世界”。
而这个世界在变。我们会发现物品处于某种特定的排列,也会发现这些物品处于别的排列。(不提及时间概念的话,在这种情形下要造出一个说得通的句子可真难。)但我们并非“同步”或者说“同时”看见这些不同的布局。我们看到一种布局:你坐在沙发上,猫坐在你腿上;随后我们看到另一种布局:猫从你腿上跳下来,因为你专注于读书没有注意到它,它觉得很烦。因此,世界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布局,而这些布局彼此都有些不同。好在我们可以给这些不同的布局做标记,明确区分出哪个是哪个——猫小姐“现在”走开了;它“刚才”在你腿上。这个标记就是时间。
所以世界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世界还一次又一次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世界就像电影胶片的不同画面,这部电影的摄像机捕捉到的是整个宇宙。(当然,就我们所知,画面的数量是无限的,画面之间有微乎其微的区别。)但是,电影当然不仅仅是一堆单独的画面。这些画面最好排成正确的顺序,这样才能让一部电影有意义。时间也是一样。说起“这件事发生了”“那件事也发生了”“还发生了另一件事”,我们可以说得比这要多得多。我们可以说这件事发生在那件事之前,还有另一件事情会在之后发生。时间并非只是世界上每一个事例的标记,它还提供了一个序列把,把这些不同的事例按顺序排列起来。
02
时间度量事件之间的间隔
03
时间是我们移动的媒介
我在本章开头建议的社会实验,就是问问陌生人会怎么定义“时间”,用这一方法来区分物理学家和非物理学家会很趁手。十有八九,物理学家会说出跟上面头两个概念有关的内容——时间是一种坐标,或者时间是事件间隔的度量。同样也是十有八九,并非物理学家的人会说出跟我提到过的第三个方面有关的内容——时间就是从过去流向未来的什么东西。逝者如斯夫,从“过去那时候”到“现在”并走向“将来”。
或者反过来,也可以说我们在时间里移动,就好像时间是一种我们可以穿过去的物质一样。罗伯特·波西格(Robert Pirsig)在其经典之作《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后记中,提到了这个比喻的一种特殊转换形式。根据波西格的说法,古希腊人“将未来看成是从他们后面向他们走来的东西,将过去看成是在他们眼前往后退却的东西”。仔细想想,这个说法似乎比我们离开过去朝着将来前进的传统观点更实在点。对于过去我们根据经验有所了解,而对于将来多半纯靠臆测。
这些看法的共同之处是将时间看成是一样东西的思想,并且这件东西还会变化——在我们周围流动,或是我们在其中移动时经过我们身边。但是,把时间构想成某种自身具有动力的物质,甚至可能还有根据环境以不同速率改变的能力,就会带来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这样讲到底是什么意思?想一下有些真的会流动的东西,比如说一条河。我们可以从被动或主动的视角来看待这条河:要么是我们静静站着,水流过我们身边:要么是我们坐在船上顺流而下,两边的河岸相对于我们在移动。
毫无疑问河水在流动。这么说的意思是,河水中特定的某一滴水在随着时间改变位置某个时刻这滴水在这里,过一会儿之后又到了那里。我们也可以有理有据地讨论河水流动的速率,也就是水的速度一换句话说就是这滴水在一定时间内行进的距离。我们可以用“千米/时”来计算这个速度也可以用“米/秒”或是“相同时间间隔内行进的距离”的任何单位,你高兴用就行。这个速度很可能会随时随地发生改变——有时候河水流得很快,有时候又变慢了。当我们说到真实河流的真正流动时,所有这些语句的含义都一清二楚。
但是我们仔细审视一下时间本身要如何”流动”这个观念的话,就会有个小问题。河水的流动是位置随着时间变化:但要是说时间随着时间变化,这是什么意思?真正的流动是位置随时间的变化:但时间并没有“位置”。所以,时间应该相对于什么发生变化呢?
那就这么想:如果时间确实在流动,我们该如何描述其速度?可能是类似于“x小时每小时”这样的表述——每单位时间的某个时间间隔。我也能告诉你x会是多少——等于1,永远都是。无论宇宙中别的事情会怎样进行,时间流逝的速度都是1小时/每小时。
从这里可以得出的教训是,把时间看成能流动的什么东西并不妥当。这个比喻非常诱人,但经不起推敲。要把我们自己从这种想法中剥离开,就不能再将我们自己想象成安置在宇宙中而时间在我们周围流动才行。相反,我们得把宇宙(我们周围的全部四维时空)看成是某种独特的实体,就好像我们可以用外部视角来观测它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时间的意义,而不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把我们在时空中的位置看得太重。
(本文摘编自《从永恒到此刻:追寻时间的终极奥秘》第1章“过去就是当下的记忆”,标题为编者所加。)
📚 书名:从永恒到此刻:追寻时间的终极奥秘
💁♂️ 作者:[美]肖恩·卡罗尔
内容简介
jian
荐
shu
书
huo
活
dong
动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又有益的科普类图书?欢迎留言分享给我们,荐书被采纳的粉丝,将收到墨子沙龙精美周边~
墨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其思想和成就是我国早期科学萌芽的体现。墨子沙龙的建立,旨在传承、发扬科学传统,倡导、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建设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
墨子沙龙面向热爱科学、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的普通公众,通过面对面的公众活动和多样化的新媒体平台,希望让大家了解到当下全球最尖端的科学进展、最先进的科学思想,探寻科学之秘,感受科学之美。
墨子沙龙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及浦东新区南七量子科技交流中心主办,受到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及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等支持。
关于“墨子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