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命脉·国脉丨弘扬新时代南水北调精神

编者按

水脉即命脉,水脉即国脉。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是旨在破解中国水资源分布“北缺南丰”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称其为“国之大事、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展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成就,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BZS093)共同推出《水脉·命脉·国脉》专栏并有奖征文,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优秀投稿,敬请关注。

图片

南水北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时代精神,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大力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对于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坚定“四个自信”,凝聚奋斗共识,发挥历史主动,共创历史伟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是坚持制度自信的实践逻辑使然

南水北调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的集中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也能最直接最形象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70年来,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地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一系列事业伟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

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也是今天进一步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条件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把有限的资本、技术、人才力量等资源整合到发展工业这一国家大事上的重大战略部署,这是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历史前提与逻辑起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重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优良传统。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这一法宝是实现落后国家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及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时也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搞“两弹一星”等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后我们推进创新跨越也要靠这一法宝。

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符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事物的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规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所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在工作中抓好主要矛盾。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上层建筑根源于经济基础,同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由党和政府组织实施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了国家统一政权这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力。合理推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集中力量办大事要取得成功,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切大型工程一样,都是人民的工程,归根到底是人民力量的凝结,成就属于人民,成果惠及人民。

因此,南水北调工程等无数成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当前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应当做到的就是保持政治定力,不犹豫、不徘徊,坚持和发扬好这个制度优势,将其规范化、制度化,最终落实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

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是传承奋斗拼搏的民族品格使然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这种“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的原理正是毛主席所强调的“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的思想要义。就历史源起而言,南水北调工程发端于1952年毛主席欲从南方借水的大胆构思,同年10月,他在视察黄河之际,一个关于“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若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调水宏图逐渐清晰。这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战略构想,也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又一伟大设想。伟大的改造设想,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再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历经半个世纪,从工程论证到移民搬迁,从工程施工到南北贯通,中国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造伟力再一次得到验证。

时势虽然变迁,但精神内涵常存。作为新时代中原文化的精神品牌,南水北调精神与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一样,都体现着中国人敢想、敢干、善谋、善成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这种精神的弘扬既是传承自强不息、敢于创造的民族品格的要求,也是七十年来中国人民奋勇争先,创造巨大财富,取得历史伟绩的动力保障。现在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同时今年他也在多种场合强调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斗争精神就是一种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勇于承担,独立自强的精神。翻看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历史,在将要实现民族强盛的关键期、转折期总会面对空前的挑战和困难,这个时期,如果能坚定信念,上下齐心,就能打破困局,最终实现“柳暗花明更一春”的胜景。这个信念、信心的坚定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现在我们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对于提振信心、坚定信念的巨大引领作用,保持奋斗拼搏的民族品格。

三、弘扬南水北调精神是坚持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使然

深受儒家文化浸润的中国人,始终有着“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认识自觉,同时也有着安土重迁、眷恋乡土的文化基因,在面对大家与小家、大我与小我的抉择时,通常都有着舍小家顾大家,舍己为人的“大义”之选。这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集体主义精神,服从国家统一安排的历史文化前提。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统筹建设的无数重大工程,诸如西北兵团垦荒、支援三线建设、北大荒开发、三峡工程,无不涉及移民搬迁问题,而南水北调工程又是我国工程建设移民中极为特别的工程。据统计,自1959年以来,淅川南水北调移民达16.5万人,涉及11个乡镇,185个村、1312个组,很多移民涉及多次搬迁,搬迁的批次、规模和强度超过了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在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工程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库区搬迁持续时间长,许多人经历了反复搬迁,反复搬迁颠沛流离带来的对生产生活的冲击和精神文化家园的割舍,无形中增加了搬迁的难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南阳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与全国移民精神形态基本内涵虽然一致,但它的难度与时间跨度奠定了南水北调精神在新中国移民史精神形态序列中居于较高位次。

河南省淅川库区身处南阳盆地,淅川人有着乡土观念深厚的地域性格,眷恋故土、留恋乡情是深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但是面对如此重大的国家大型工程,库区上到百岁老人,下到三岁幼童被问到“知道为什么搬吗”,都会回答道:“知道,北京渴。”“这是个大工程,为了国家。”所以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库区人背井离乡,牺牲小我,我们必须对这种牺牲与奉献精神予以肯定。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移民安置是一种突变过程,会导致移民者居住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深刻变化,从而引起移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急剧变化,因此库区移民是一种非自愿移民,他们的这种人口迁移不具有市场选择性,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安置费用比较低的情况下,移民安置更多是靠政治动员启发、调动移民自身觉悟完成的。现在,在时代环境、人文心理都变化了的情况下,基于人道主义以及市场化原则,我们应当给库区移民更加灵活的安置政策,对那些在安置地很好融入的移民可以保持现状,对那些依然眷恋故土,回到故地的移民依然在政策上予以帮扶,助其在故土周边安居乐业,体恤其难离故土的乡情,这也符合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

(作者:刘晓玉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