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览、看文物、赏民俗……到博物馆品别样年味

图片

“嘉陵长歌”展厅里的落下闳雕塑。

南充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柴梓嫣/文 梁洪源/图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日前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贴福字、拜年,围绕辞旧迎新、团圆和谐等主题欢庆这一佳节。

观展览、看文物、赏民俗……在南充市博物馆,市民游客不仅能沉浸式了解春节的故事,还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A “嘉陵长歌”展厅 从落下闳探寻春节故事

走进南充市博物馆的“嘉陵长歌”展厅,除有周虎纹铜钺、东汉鎏金负罐铜鸟等珍贵藏品外,还有一位“老人”的雕塑,只见他手拿竹卷书,目光望向远方,这位“老人”就是落下闳。

12月24日上午10时,南充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正耐心细致地向市民游客讲解落下闳和春节的故事。

故事要从落下闳参与编制《太初历》说起。相传出生于阆中的落下闳,自幼喜欢天文,常常独自在院里夜观星空。渐渐地,他发现之前朝代的历法有许多不足。由于条件有限,自己的研究一直没有进展。

汉武帝时期,诏令天下善治历者,悉聚京师,议造汉历。落下闳受征聘来到京师,与邓平、唐都等共同修制了一部历书,他担任运算转历工作。当这部历书呈交汉武帝时,落下闳才知道朝廷已经收到了17种改历方案。

最后,朝廷采纳司马迁建议,组织了一次为期三年的天文观察和测算。三年后,朝廷经过仔细比较,因落下闳等人的改历“晦朔弦望皆最密,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比其它17种改历方案更精确,更合于天象。于是,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把元封七年改为太初元年,并把落下闳参与修订的历法命名为《太初历》,颁行天下。

《太初历》首次将二十四节气编入,与春种、秋收、夏忙、冬闲的农业节奏相契合,并制定了确定闰年的方法和以“雨水”这个节气所在的月份为正月、“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法制度。“孟春”是春季第一个月,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第一天,称为“元旦”。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常会出现在春节前后。从此,中国人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的习俗真正实现了吻合。

“这样说来,南充与春节的渊源竟有这么深远。”听完故事后,不少市民游客有感而发。大家纷纷表示,如今,南充市博物馆展厅所设有的与落下闳有关的内容,在串联古今的同时,也向世人生动地展现了春节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

南充市博物馆“岁时淳风”展厅,“四时迎节庆”展示区域。

B 特色民俗展示区 独特年味魅力十足

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民俗欢庆这一佳节。那么,南充拥有哪些独具魅力的民俗活动呢?这也可从南充市博物馆里寻找到答案。

记者走进南充市博物馆“岁时淳风”展厅,展厅内有“四时迎节庆”展示区域。这里,不仅还原了每逢春节在南充大街小巷精彩上演的“舞龙舞狮”的热闹场景,还展出了南充特色民俗亮花鞋、送蛴蟆等画面。

“亮花鞋”是指每年正月初一、二月初二,女人们穿上自己绣的花鞋,通过绣花鞋、亮花鞋、赛花鞋等环节比谁做的花鞋漂亮。2018年2月,在央视狗年春晚舞台上,舞蹈版《亮花鞋》惊艳全场,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

“送蛴蟆也是南充特色民俗活动,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举行。”南充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送蛴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当时南充多地发生了瘟疫,村民们通过制作“蛴蟆灯”并举行仪式来驱赶瘟疫,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蛴蟆节”,成为春节期间举行的民俗活动。

“通过参观‘四时迎节庆’展示区域,可以生动了解南充独特的‘年味’魅力。”该工作人员说,展厅内的活动场景,不仅可以向市民游客展示南充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还能带领大家近距离感受南充社会生活繁荣景象的魅力。

博物馆里的传统文化趣味和魅力远不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南充市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自开馆以来,博物馆推出了丰富多样的非遗体验课程,旨在让市民和游客能够近距离地了解南充文化,并亲身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南充市博物馆作为展示南充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将通过多元化的展陈设计,带领市民游客了解春节的故事,感受春节节庆活动的魅力。”该负责人说,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欢迎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来到南充市博物馆,找到属于自己的春节记忆,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