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作家回看自己十几年前的作品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我想大部分作家会谦虚地表示,那时候文字还不够成熟,如今看来还有很多可以提升之处。
李娟却不是这样的作家。她回看自己十几年前出版的这本《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很自信地在再版序言中说:不管怎么样,还是觉得自己写得蛮不错的嘛……真的很喜欢作家这种松弛而自信的状态。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是李娟早期创作的散文随笔。书中收录的多是李娟书写自己早期生活状态的散文,里面不仅有阿勒泰遥远空阔的旷野,她也一层层拨开自己内心深处幽远的记忆森林,将盛开的繁花与飘零的落叶一同装点。李娟用坦荡的文笔书写自己满满当当又盛着哀伤的童年,生而为人便一定会经历的青春与成长,爱情的欢喜与离别。其中,更有作者与生俱来的敏感与孤独、坚强与达观。如果说《阿勒泰的角落》展开在明亮热烈的阳光下,这里的文字,则缓缓铺陈于夜色之中。
喜欢李娟的坦荡和恣意。就像她坦然说认为自己写得还不错的自信,李娟会非常坦诚、毫不矫情地说出自己的梦想。或者不能称之为梦想,只能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或状态。在《超市梦想·超市精灵》这一篇中,李娟说她非常喜欢超市,小时候希望能够拥有一家大大的超市。在超市工作也可以很快乐啊。她是这样想的,“在超市里做个保洁员也不错啊。推着宽宽的墩布车,不停地走来走去,经过的地方留下一溜儿又一溜儿的洁白,令所有从那一溜洁白中经过并且留下大脚丫子印的顾客或多或少地心生愧意。另外,洗墩布也是极富成就感的劳动。把这团脏兮兮的庞然大物丢在水池里冲啊冲啊,拧啊拧啊,奋力拼搏。脏水哗啦啦流走,拧出来的干净墩布再次投入使用时简直所向无敌。”
“所向无敌”,谁会用这样的词汇形容一块拖地的墩布!李娟就会。读罢这一段,仿佛看到了一个哼着歌曲、满脸含笑的正在超市拖地的人。我们常常会说梦想很珍贵,对孩子进行当一个工程师、科学家这样的远大理想的教育。看到李娟心目中满意的生活方式,却令人觉得这些非常普通的工作也可以是轻盈的、快乐的。我们不必紧绷着神经、严丝合缝地安排着生活的每一步。当然若是最后实现工程师、科学家的梦想也是很好的,只是,李娟让我们觉得,如果一个人轻盈地说出“在超市当一个收银员也很好啊”这样的话,这个人内心一定是笃定、快乐的。而这,不就是当下社会非常缺失的东西吗?
很羡慕李娟,可以坦荡地说出这样的话,而毫不在意会不会有人指责“不求上进”。
也喜欢李娟笑着说出生活的苦难和不堪。其实,李娟并没有一个世俗意义上幸福的童年。她说:“当我最需要爱的时候,我从来不曾被深深地爱过,后来无论得到多少爱,我都不以为然。”或许正是因为经历了千山万水,才有面对一切的从容。比如,对于疾病和死亡,在多数作者笔下都是灰暗和沉重的。而李娟却可以用一种通透而自然的笔调将其书写出来。她写继父把萝卜埋到冬菜窖里之后就中风了,“偏瘫,不能说话,不能自理,只能微微活动左手,只能不停地哭泣。”李娟却逗他:“那你总得告诉我萝卜埋哪了啊。”继父左手颤巍巍握住笔画了两个圈,“我笑了,他也笑了。”生活总是要继续的啊,不然呢。
还是作家安意如对李娟散文的评价更精准:此番李娟书写的,不仅是戈壁荒原上明明亮亮的快乐,坦坦荡荡的清贫,生活中深深浅浅的波折和欢喜。她的赤子之心穿越天空的杳远,岁月和世事的无常,直指存在的本身。
李娟散文改编的影视剧《我的阿勒泰》火了之后,李娟为更多读者所熟悉。除了散文为我们描摹了一个纯净的阿勒泰之外,她的洒脱率真的性情也为人所喜欢。她直言,极为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不上班,相比很多人来说算是很清闲的了;书卖得挺好,所以也有经济来源;没有家人,没有孩子,不用为其他人考虑;性格也不是一个社交型,也不用维持很大的交际网;没有太大的欲望,在物质上也没有太高的追求。如同她在《走夜路请放声歌唱》里写下的:“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
更通透的地方在于,李娟也并不鼓吹自己的这种生活状态,她告诉更年轻的人,仅是适合她自己的选择,或许并不具备普适性。
读李娟的散文,除了欣赏她流畅纯净的文字之外,更令人喜欢的是这种自洽、愉悦且清醒的生活状态。多数情况下,我们被生活裹挟得太紧了,忙着工作、忙着生活。要不,我们也偶尔让自己恣意和随性一下,细细品味一下人间的酸甜苦辣吧。
记者:徐敏 编辑:任晓斐 校对:杨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