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温度

本报记者 赵晓霞

图片

2024年6月,20名来自美国中西部地区8所中、小学的学生齐聚中国驻芝加哥总领馆,秀中文、展才艺,参加第4届美国中西部“汉语桥”初中小学中文秀决赛。图为参加活动的学生。新华社记者 徐 静摄

图片

二〇二四年四月,在贝宁科托努的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人们在“画意的书法”作品展上学习书法。塞拉芬摄(新华社发)

图片

王素洁(左四)在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中文多年后,现在是该中心的一名助教。受访者供图

图片

2024年4月,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学生们在中文日活动上表演节目。新华社记者 白雪骐摄

图片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为刚果(金)中资企业班开展工业汉语培训。山东理工职业学院供图

图片

二〇二四年九月,新西兰中文周相关活动举办。图为在惠灵顿,当地优秀中文爱好者获奖代表上台致辞。孟 韬摄(新华社发)

图片

二〇二四年九月,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学生在沙特苏尔坦亲王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拼音。新华社记者 王海洲摄

“这一年,中文在你的生活中是怎样的角色?”

“中文让我的生活变得五颜六色”“中文改变了我的生活”“汉字书写很难,但我想写出更漂亮的汉字”……海外中文学习者的答案各异,但学习中文带来美好体验是共识。

增 色

在2024年10月举行的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总决赛上,来自英国的尤子君获得了全球总冠军和欧洲冠军,还凭借出色的口才荣获“最佳口才奖”。

12岁的尤子君已经有约10年的中文学习经历。他用“是件超酷的事情”来描述中文学习经历。“未来,我会继续努力,直到每个人都能认出,我是那个独一无二的金发中国通!”尤子君说。

弟弟尤子原9岁,是第三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最佳口才奖”得主,和哥哥一样,对中文和中国文化充满热情,中文水平也相当了得。“每次看到哥哥用中文跟人聊天,我都超级骄傲。我也想变成他那样的高手,用中文畅所欲言,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和乐趣!”尤子原说。

尤子君和尤子原的中文学习之路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父母是他们学习中文的坚定支持者。在兄弟俩的父母看来,掌握中文就像是获得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它不仅能够开启探索中国之门,还能让孩子们像探险家一样,发现世界的无限可能,同时也能让他们对不同文化更加尊重。

兄弟俩感慨:“学习一门语言,可不只是背字词和语法规则那么简单,它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你能看见一个全新的世界。”

说到未来,他们梦想着有一天能到中国体验风土人情,书写更加精彩和有趣的中国故事。

在第四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秀的舞台上,有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9岁小姑娘苏菲,她也有一个正在学中文的姐姐艾米丽。

艾米丽与中文的缘分始于她的邻居——一个中国家庭。从小对语言充满兴趣的她,被中国家庭的热情和友好所吸引,渐渐萌生了学习中文的想法。但学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学习汉语拼音是她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拼音的声调变化让我感到困惑,但每当我在课堂上说出一句完整的中文句子时,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言语形容。”艾米丽说。

在克服了中文学习路上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之后,艾米丽在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中脱颖而出。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泪水夺眶而出:“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我知道,这是我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获奖后的艾米丽,不仅成为学校的明星,还收到了来自塞尔维亚各地的祝福和支持。有一次,她走在街上被人认出。“听到他们说‘你就是那个中文很厉害的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学习中文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希望通过语言这座桥梁,能与世界对话。”艾米丽说。

受到姐姐的影响,苏菲也加入了学习中文的行列。在日常生活中,姐妹俩常用中文交流。母亲看着女儿们用中文对话,感慨道:“学习中文让她们变得更加开朗,也让我们家的文化氛围更加丰富多彩。”

传 承

让孩子了解、传承中华文化是不少华人家长的心愿,而学习中文是达成这个心愿的重要桥梁。在学习这门语言的过程中,华裔青少年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大门。

王素洁是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的一名学生。在她的生活中,学习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出生在荷兰,爸爸妈妈是中国人。我的生活有着各种色彩,而中文扮演着一种特殊的角色,如同一本散发着历史和文化芬芳的书籍,吸引我去细细品读。”王素洁说。

说到与中文的故事,王素洁曾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在家里常说中文,应该不必专门去学。“但我的父母告诉我,中文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我与故乡文化、历史和社会相连的纽带,要学好它。于是,每个星期六我都会到中文学校上课。”

通过系统学习,王素洁逐渐领悟了中文的奥妙,学会了汉字书写,中文口语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但在她看来,更重要的是,中文让她在异国他乡找到了一份心灵的归属感。

“可以说,中文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在我写下的每一个汉字中,读过的每一本中文书中,我都感受到了温暖,那种和故乡连接的温暖。正是中文,让我获得了情感上的共鸣,也让我找到了回家的路。”

如今,让王素洁自豪的是有了新身份——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助教。在做助教的过程中,她将对中文的热爱传递给了更多的学弟学妹。

同样在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中文多年的季子婕的父母也来自中国,在家一直用中文跟她交流。“爸爸妈妈告诉我,我们的根在中国,不管身在哪里,都要会说中文、会写汉字。只有学好中文,将来才能了解中国文化。”季子婕说。

到了上学年龄,爸爸妈妈每周六都会送季子婕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学习中文。从一开始看图认字到后来可以不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从可以用中文写一小段话到能写一个小故事……季子婕逐渐感受到中文的独特魅力。

现在的季子婕可以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也可以用中文写一些小故事。“我能用中文表达想法,也可以用中文写作,感觉特别自豪。随着中文水平的提升,我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了解。希望将来能继续学习中文,用它来书写和记录更多的故事。”季子婕说。

家住美国洛杉矶的淼淼在2024年暑假回到中国,登了长城、看了故宫、去了颐和园……“当我用流利的中文和大家交流时,觉得很自豪,也真切地感受到我的根就在这里。”淼淼说。

从淼淼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注重他的中文学习,努力为他营造中文语境。“爸爸妈妈告诉我,学好中文不仅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更好发挥天然优势,而且还能传承中华文化。”

在父母的引导下,淼淼的中文水平不断提升。“可以说,中文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也常向班上的美国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家都很感兴趣,我也收获了友谊。”淼淼说。

改 变

对一些海外中文学习者来说,学习中文不仅仅开拓了视野,还为自己的就业和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正向改变。

茹丝出生于肯尼亚一个普通家庭,上高中时希望能学习一门外语,母亲建议她学习中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到肯尼亚,能到这些企业工作是很不错的选择。”茹丝平时也通过看电影和纪录片对中国颇有了解,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巧的是,当时内罗毕大学正在组建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茹丝便报了名。2005年12月,这所孔子学院成立,茹丝成了学院的第一批学生之一。

1年后,在2006年举行的“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中,茹丝表现优秀。“这是一种激励。看到其他国家的人居然能把中文说得那么好,我觉得我也可以,我必须更加努力。”茹丝说。

赴中国参加“汉语桥”决赛改变了茹丝的人生轨迹,她获得奖学金资助,在天津师范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习,随后攻读硕士研究生。2014年,她回到肯尼亚,成为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教师。2019年,茹丝再次赴天津师范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

在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像茹丝一样通过学习中文改变命运的学生不少。数据显示,近20年来,该孔院注册学员累计达到22181人次,其中很多人已成为当地经济建设和教育文化领域的骨干。

王晟出生在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小山村,曾是埃塞俄比亚职业教育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在他儿时的记忆中,中国建筑工程队在家乡开山筑路,让家乡的咖啡在城里卖出了好价钱,中国工人说的中文既熟悉又陌生。这让王晟从小就决定要学习中文,帮助家乡发展。

在报考大学时,王晟的第一志愿选择的便是中文专业。凭借对中文的热爱,王晟的中文水平提升很快,在读大一时便通过汉语水平考试三级,毕业后获得了多家中资企业的入职邀约。

“是中文让我走出大山,也对‘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有了具体的感受。”王晟说。

来自越南的杨芳草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习国际贸易专业。2022年暑假,她在越南一个风电项目实习。该项目旨在推动越南清洁能源的开发,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当我亲身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见证了中越两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紧密合作,共同克服了从设计到施工的各种挑战,我被他们的热情深深感染。这次经历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的热爱,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杨芳草说。

互 鉴

语言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沟通心灵的桥梁纽带,更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钥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的语言之一,中文是促进文明对话的桥梁,也为多彩的文明交流互鉴和民心相通注入了活力。

2010年,联合国新闻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倡导并促进6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日”定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以“联合国中文日”为契机,从2020年起,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携手全球合作伙伴举办“国际中文日”活动,推动“中文日”逐渐走出联合国,成为全球中文大家庭共同的节日。短短几年,“国际中文日”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数据显示,“国际中文日”自举办以来,中外有关各方秉持共办共享、互学互鉴的理念,累计合作举办活动3000多场次,参与和传播受众达8亿多人次,为各国民众了解中国、体验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新窗口,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增进理解搭建了一座新平台。

在2024“国际中文日”活动启动的当天,“汉语桥”海合会国家青年学生春令营开营仪式也在北京举行。春令营营员代表阿努德·阿尔·阿里说,2024年是中国和阿联酋建交40周年,作为一名阿联酋青年,通过学习中文和参加“汉语桥”交流项目,了解到一个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中国。未来将继续努力学好中文,为中阿友好贡献力量。

阿努德·阿尔·阿里关于通过中文学习为中外人文交流贡献力量、增进友谊的想法是不少中文学习者的共识。

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夏旋来自俄罗斯,已在中国度过了10年的求学时光。“来华10年,我从一个对中国充满好奇的外国人,逐渐成长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中国通’。”她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实地探访中国的大好河山,不仅汲取了丰富的知识,而且看到了真实而鲜活的中国。“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当好文化交流使者,将我所热爱的中国展示给更多人。”夏旋说。

2024年,孔子学院迎来20岁生日。作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平台,20年来,孔子学院从语言入手,用文化交融,促民心相通,受到各国民众欢迎。

原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撰文说:“孔子学院已走过20年历程。古人云: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我的同事们和朋友们肤色、文化背景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推动文明互鉴、增进民心相通、崇尚友谊、追求和平。孔子学院所秉持的多元文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办学理念,所独创的中外双方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办学模式,足以证明她的文化根基深厚,她将继续在中国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培育下茁壮成长。”

链 接

截至2023年底,全球有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90多个国家开展中文教育,全球除中国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3000万。另据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31日,294家中方合作机构和1272家外方合作机构在161个国家(地区)合作设立499所孔子学院和764个孔子课堂,累计学员逾20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