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冬日的阳光洒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大厅里,一幅刚刚荣获亚洲美术双年展金奖的国画——《岁寒三友图》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这幅作品描绘了古代三位文人在寒冬中相聚于凉亭内喝茶的场景,松、竹、梅环绕四周,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展览现场,创作者陈泊君站在一旁,微笑着与每一位来宾交流,分享她对这幅作品的心得。
“每次看到观众如此喜爱我的作品,心中便充满了感动。”深圳画家陈泊君轻声说道,“这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我对深圳这座城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深情表达。”
▲在第三届亚洲美术双年展香港展区,全国政协常委、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高永文(右二),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主席汪晓曙(右一),香港广州书画会主席黎铸英(左一)和陈泊君(左二)在《岁寒三友图》前合影。
传承祖辈智慧,开启艺术生涯
陈泊君的成长环境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她的爷爷是当地最有文化修养的人之一,家中藏有众多线装版本的古书,爷爷不仅会唱读古文,还为村民们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包括写对联、取名等。每年修订族谱时,爷爷就像族长一样被族人簇拥着,这种家庭背景对陈泊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的家训,以及爷爷教导的做人道理,都深深植根于陈泊君的心中,并成为她一生追求卓越的动力源泉。
童年时期,陈泊君便对书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每当爷爷写对联时,她都会在一旁模仿,感受笔墨之间的乐趣。尽管那时的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爷爷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了陈泊君对书画的热爱,这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成长为她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不懈追求。
2000年,陈泊君来到深圳,这里的开放和活力让她感受到一种使命感,更加坚定了她对传统文化和国画的执着。通过参加于右任书法协会,她结识了协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钟明善先生,在钟明善的帮助下,陈泊君有幸成为霍春阳老师的入室弟子。霍春阳老师是中国当代文人画的杰出代表,其作品广泛收藏于国内外重要机构。在霍春阳的指导下,陈泊君学习到了“道法自然”的意境,明白了画品即人品的道理,也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段求学经历不仅提升了陈泊君的绘画技巧,更使她的作品充满了深厚的文人气息。
▲陈泊君
传承魏晋风骨,师承宋元技法
陈泊君的艺术创作深受“神接魏晋,师承宋元”理念的影响。这一理念不仅是她艺术追求的核心,也是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致敬。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却是思想和文化极为活跃的时代。士人们在面对生存困境时,选择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来拓宽生命的广度。他们崇尚自由、个性解放,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骨。例如,“竹林七贤”如嵇康、阮籍等人的故事、作品,他们的才情、精神追求,都成为了后世无数人心中的向往。陈泊君将这种精神追求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力求每一笔画都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自然之美的崇敬。
宋代绘画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是在山水画方面,出现了李成、范宽、郭熙等大师。元代则进一步强调了主观情趣和个人风格的表现,使得绘画更加注重意境和情感的传达。陈泊君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她在创作过程中特别重视笔墨之间的变化,以及画面整体所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她擅长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色彩对比,展现出作品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同时,她也借鉴了宋元画家对于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观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真实魅力。
“《岁寒三友图》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一方面与倡导中华传统文化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对年轻一代中国画家的认可和支持,文化需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陈泊君对此深感荣幸和感恩,希望未来能为中国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岁寒三友图》
用艺术传递温暖,助力慈善事业
陈泊君多次参与慈善拍卖活动,并因此被誉为“深圳爱心画家”。2024年5月26日文博会期间,“爱心助残”2024慈善拍卖活动中,她捐赠了两幅作品,善款全部捐赠给南山慈善会,用于残障人士的帮扶助困。6月6日,她又捐赠了两幅作品《胸有成竹图》和《兰石图》给深圳市妇儿基金会义卖,捐赠给自闭症儿童。此外,她还经常参加一些慈善义卖活动。
陈泊君特别喜欢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她说,她成长在深圳,一直想着能为深圳做点什么。她因此创办了梧桐书院,她要用自己的笔画深圳。“让深圳的今天在历史上留下她的踪迹,就像我们今天看到宋朝的画,里面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非常生动。”陈泊君说,“除了画深圳,我还想用笔为深圳做点事,于是想到了慈善。每一次做了慈善以后,自己都觉得好幸福,能为深圳发一份米粒一样的光,也觉得万分精彩。”
▲6月6日,陈泊君捐赠两幅作品《胸有成竹图》和《兰石图》给深圳市妇儿基金会义卖,帮助自闭症儿童。
推动国画走向世界
展望未来,陈泊君表示将继续用传统国画技法描绘现代深圳的风采,包括其特产、花卉、树木和山水。她目前正在创作南头古城和深圳湾白鹭等作品,并计划明年前往其他国家及联合国展示中国国画,她认为世界会越来越欣赏中国的传统国画。虽然她不善经营,但希望未来能有书画经营方面的专家志士一起把中国传统国画、深圳的本土文化带向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在最近的“同心颂华诞·奋进新征程”书画展上,陈泊君的作品《南山硕果》获得了观众的高度评价。该作品还被深圳市委统战部作为“深圳礼物”赠送给国际友人。这幅作品以南山著名的特产荔枝为背景,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表达了画家对这片充满生机土地的深厚情感,也象征着南山在发展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自2000年来到深圳的第一站南山以来,陈泊君一直见证着这里的日新月异,这份情感也融入了她的每一笔画中。
多年的绘画实践,陈泊君感触特别深的就是画很“养人”。首先是健康方面,绘画需要静心,神就会收敛,不分散。然后绘画用笔其实和练气功是一样的道理,是运气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心、神、身的统一。她说,曾看苏轼的一幅画,突然间发现了他运笔过程中出现过一个错误,他是如何纠正的,那个时候就好像看到苏轼正在眼前作画,各种运笔神态,自己不禁笑起来,真想和他打趣一下。“想起苏轼之前的趣事,想起他吃荔枝,吃生蚝,这些细节让自己仿佛与古人对话,精神的愉悦太美妙了。”陈泊君说。
▲《南山硕果》
王维是参禅悟理、精通诗画的大家,其诗多咏山水田园,有“诗佛”之称。陈泊君特别喜欢王维和苏轼,他们是文人画的重要代表,一直以他们为偶像。文人画一定要以文学修养为底蕴,意境气韵为灵魂,笔墨技法为根本。在以后的创作中,陈泊君希望诗、书、画都能同时表达展现出来。在深圳,希望与朋友们一起宣传,发扬中国传统国画。
陈泊君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如何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赋予其新的生命。作为一名艺术家,她不断探索,勇于尝试;作为一名教育者,她无私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为一名慈善人士,她积极回馈社会,传递温暖。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陈泊君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不懈的努力,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正如她所说,“做一行爱一行,耕地就把庄稼种好,读书就把书读好”,陈泊君以自身的实践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泊君
原名陈明珍, 字明真,汉族,画家。祖籍江苏,现居深圳。深圳梧桐书院创始人、西北大学客座教授,第三届亚洲美术双年展金奖获得者。
来源|晶报APP
记者:严珊珊
摄影:受访者供图
编辑:陈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