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镋震敌 ——中国古代长兵器之三

来源:国防报·中国军号

图片清代铁马叉。

图片清代雁翅镋。

叉和镋同属带有叉状锋刃的刺击类长兵器。虽然它们没有像矛、枪、戟、槊等成为中国古代军队大量装备的主战兵器,但在兵器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名列“十八般兵器”。

叉最早是狩猎和劳动工具,逐渐演化为兵器。叉主要由叉柄和叉头组成。叉柄一般为木质或铁制,按部位可分为上把段、中段、下把段和把尖。叉头多为钢制,其锋刃数量没有统一,比较常见的为三股叉,这样的叉被称为“三头叉”或“三叉戟”。三头叉的叉头中锋稍长,刃锋面宽,“上可叉人,下可叉马”,多为骑兵所用,因此又名马叉。自宋以来,叉发展出很多形制,如长叉、托天叉、飞叉、龙须叉等。其中,飞叉作为投掷类兵器,相传是宋朝宗泽手下偏将张纯发明的。张纯力猛如虎,善使飞叉,能于二十步外取人性命。明朝《三才图会》对三头叉又有细分,两旁侧刃均向前的为“文叉”,一刃向前一刃向后的为“武叉”。这样的设计使武叉不仅具备刺、挡、拍、扫的用法,还具备兵器钩的功能。叉的用法源于枪法,重在中平一势,也可锁拿对方兵器。后来,练叉之人多在叉身上套若干铁环,演练时哗哗作响。也有人能使叉在全身上下滚动,俗称滚叉。

镋是一种具有刺、砍、格挡功能的长兵器,始于明朝。镋形制如叉,镋首正中有尖头,尖锐如枪,称为正锋。正锋两侧装有弯翘的侧锋,弯曲向上呈月牙形。与叉类似,镋也有三齿、五齿等不同形制,根据侧锋形状的不同,取名为凤翅镋、雁翅镋等。在明朝成书的演义小说《说唐》《兴唐传》中,隋朝名将宇文成都,使用的就是凤翅鎏金镋。镋柄一般为木质或铁制,长度在2.5米左右,尾部装有棱形铁钻,称为鐏,可将柄端插于地上。实战中,镋的主要用法为刺、架、拍、挑、横等。不仅如此,明朝军队还将镋与火器结合使用。戚家军中的镋手,每人配有火箭30支,他们利用镋的特殊形制,将镋充当火箭发射架。为更好地对付倭寇锋利的倭刀,明军对镋进行改进,通过镋与耙的结合发明了镋钯,即两翼侧锋上有如耙的齿。由于镋这种兵器“非力大身高者”不能使用,所以镋始终是一种小众武器,至清末镋最终回归到仪仗兵器行列。

(国防报·中国军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