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述史 | 陈国雄:跨越深港 编织华裳之梦

深圳罗湖口岸大概是我最熟悉的一个地方。读高中时,我从家乡出发,背着沉甸甸的包,经罗湖口岸过关前往香港。上世纪80年代,我放弃香港的工作,又通过这里回来深圳。后来,我辗转于深港两地,从企业初创到发展壮大,一直在推动深港两地的交流与合作。多年来,深圳早已变了模样,罗湖口岸的农田和泥地被高楼大厦取代,只有那趟记忆中的火车依然行驶于深港两地,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陈国雄

图片

1963年出生于广东汕头,梵思诺时尚集团董事长,政协第四届深圳市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五、六、七届深圳市委员会常委。深圳市工商联(总商会)副主席,龙华区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国际潮青联合会常务副会长,深圳潮青会主席。

深圳正大兴土木,建房子、修马路、铺下水道等等,仿佛春山雨后,一切都充满着盎然的生机。

移民香港 回深圳工作

我出生于粤东的汕头市。高中毕业那年,母亲从当地一家塑料厂退休,我便接替了她的位置,成为一名普通工人。母亲在塑料厂兢兢业业工作了大半辈子,常常告诫我:“只有勤奋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长辈的言传身教让我从小养成了脚踏实地、勤劳肯干的工作态度。

上世纪80年代,我移民香港,开始在哥哥的小型贸易公司打工。我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则利用时间到夜校补习英文和珠宝设计,充实自己。

没过几年,有位朋友找到我,急需人手去深圳帮忙。当时,深圳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处处都是机遇。在香港时,我就常听到有关深圳经济特区的新闻,心里对这座城市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经过一番思考,我毅然放弃了在香港的工作,决定前往深圳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我第一次去香港,那时是从罗湖口岸过关的,犹记得,口岸周边大片的荒地和农田,几乎看不到高层建筑。走在路上,头上的蚊虫总是如影相伴。等90年代再次回到深圳时,我发现这座城市早已变了模样。深圳到处正大兴土木,建房子、修马路、铺下水道等等,仿佛春山雨后,一切都呈现出勃勃生机。

在深圳商场里卖衣服

初到深圳时,我在国际商场的服饰店做店长兼销售员。

20世纪90年代,来自中国香港、日韩、东南亚各地的服饰涌入深圳,东门、国际商场、国贸等地迅速成为时装集散地。除了服装款式新潮,深圳商场的服务也名声在外。我们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做好清洁,擦亮店里玻璃展柜,商品分门别类陈列,力求为顾客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我工作的店铺不大,约二十几平方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柜台、试衣间一应俱全。店内商品主要来自港澳台,起初货品种类比较单一,主要是男士短袖衫、衬衣和女士针织衫、裙子。那时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顾客慕名前来,大家一路逛、一路买,墨镜、雨伞、西装统统收入囊中,甚至有顾客刚买完西装就穿上,甚至都来不及剪掉吊牌。

我们的商品卖得特别快,来一件卖一件。为此,我们请了六名同事轮流值班,两班倒。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我们进货的种类逐渐丰富,店铺营业额也不断翻倍,生意蒸蒸日上。

事实上,我们卖的商品价格并不便宜。一件短袖衫售价在70到100元之间,当时普通员工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80元,相当于3件衣服的价格,但这未影响顾客的购买热情。

人们对这些新潮商品充满渴望,就像我小时候一样。那时,香港的亲戚送了一台录音机给我们,左邻右舍得知后,都跑来我们家里体验这个新奇的产品。晚上吃完饭,我们围坐在一起,随着开关键按下,音乐声从录音机中流淌而出,大家一下就兴奋了。那个年代,录音机里传来的歌声成为我们心中最美妙的音乐。

回首上世纪90年代,香港服装带来的不仅是时尚,更是一种身份象征。我们曾代理过一个品牌,广告语就是“成功男性的象征”,正契合了人们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年代对社会认同感的追求。

那时我每天都要往返深圳和香港。早上6点起床,7点准时到达罗湖口岸,排队过关,搭乘最早的火车前往香港,处理货品报关、联系运输公司等事务。忙完这些,有时还需要再坐车返回罗湖。一整套流程走下来,往往要花上近15个小时。有次我太累了,送完货后,从香港红磡坐到罗湖还在沉沉睡梦中。直到被工作人员叫醒,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红磡——原来火车经过罗湖桥时我没下车,又被带回来了……

尽管很累,但在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新观念激励下,无论是商场经理还是销售员,大家都充满干劲,互相鼓励。工作对于我们而言,是一种全情投入和热爱。那是一个充满活力、奋发向前的年代,我们也在那个时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机遇。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时尚信息、商业模式和国际化程度上遥遥领先,走在了全国的前头。

注册梵思诺 自创品牌

在服装行业工作几年后,我积累了不少经验,萌生了创业的念头。1990年,我在友谊商店开了第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店。然而,真正运作起来后才发现,创业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

图片

▲首家梵思诺内地专卖店在深圳友谊商场开业。资料图

首先是资金问题,店铺刚开张时生意不错,但由于商场的结款周期较长,有时货都卖完了,我手里却拿不到钱,无法及时补货。为了维持正常运营,我特意找商场负责人协商,请求缩短款期,以确保店铺正常运营。商场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很支持我,特批了我的申请。有了稳定的资金,店铺很快就运转起来,每月营业额能达到5万~6万元。到1995年,我正式入驻友谊城商店,并逐渐扩展店铺规模,拿下了一楼沿街大片的店面。

其次是品牌问题。当时我的店拿到许多国际品牌的代理权和销售权。这些品牌不仅为我带来了可观的销售额,也让我的店铺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然而,品牌代理也意味着巨大的压力。每年合同到期时,品牌方都会提出更高的业绩要求。起初,我还能咬牙冲一冲,勉强完成,但随着要求水涨船高,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常常面临着被淘汰和断供的风险。

在这段困难重重的创业经历里,我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向,也意识到,永远依赖于别人的品牌不是长久之计。许多国际品牌公司一旦在本地建立起稳定的消费基础,就会收回代理权,转为品牌自营模式。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能不能再次创业,成立自己的品牌?

说干就干。面对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浪潮,我深知必须向先进学习,追求创新和进步。于是,我特意前往欧洲,与当地的设计师、管理专家和研发团队进行深入交流,汲取他们的经验,学习先进的理念。1997年,我创立了“梵思诺”品牌,正式踏上新一轮的创业征程。

从零起步 打开市场

品牌创立初期,我很快发现,打造自有品牌与之前做代理完全不同,挑战不仅限于“销售”,还涉及产品设计、生产、供应链管理、市场定位、价格体系、品质控制和销售网络等多个环节。与过去的单一销售相比,这是一项更加复杂而艰巨的工程,要求我们系统化管理和协调各个环节,确保各流程顺畅衔接。

女士服装品类繁多,流行趋势更是瞬息万变。如果无法抓住潮流风口,商品很容易积压滞销。为此,在品牌成立初期,我们选择了相对稳定的男装市场入手,主攻衬衣、西装和毛衣等品类。这些品类变化较少,生产难度相对较低,但我们很注重设计和品质要求,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版型。

我们从设计着手,自己采购面料,再交由知名厂家加工,最初我们生产量只有一两百件,与之前代理品牌相比稍显薄弱,但我们依然不断努力填补差距。

为了拓宽销售渠道、扩大品牌市场份额,我全国各地跑,与当地商场谈合作。虽然那个时候,很多地方的交通环境一般,大部分百货公司的软硬件设施也比较简陋。但当地商场对我们南方来的品牌商品充满期待,为了吸引我们进驻,甚至主动表示:“你们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来了就行。”有的商场管理方甚至向我们请教经营和销售的模式。从中也能看到,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时尚信息、商业模式和国际化程度上的领先作用。经过不断努力,梵思诺逐渐打开市场,销量稳步攀升,并成功入驻高端百货商场和星级酒店。与此同时,梵思诺也逐步赢得了市场和大众的认可。从2010年开始,梵思诺连续13年成为博鳌亚洲论坛指定礼宾服饰,成长为国内最受欢迎的服饰品牌之一。

我们在梧桐山建立了港澳青年实习教育基地,推出了“深体验”项目,举办了香港应届毕业生文化创意、香港青年到内地走一走探讨创业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体验”,既有“深圳”之意,也意味着深入了解。

在大浪时尚小镇 打造创意空间高地

2013年,为响应政府全力打造大浪时尚小镇建设的号召,我将公司总部搬迁到大浪时尚小镇。这里是广东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示范点及粤港澳大湾区唯一特色时尚小镇,也是深圳服装产业聚集地。中国服装看深圳,深圳服装看大浪。如今的大浪有上百家服装品牌及上千家配套企业入驻,2017年,大浪时尚小镇还成功创建“全国时尚服饰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在大浪时尚小镇里,我们建立了梵思诺集团数字时尚产业园。产业园推进“数字+时尚”深度融合,集数字创意大厦、智能智造园区、配套人才公寓、商业街于一体。

图片

▲梵思诺数字时尚产业园。资料图

梵思诺集团数字时尚产业园是我们在数字化领域的一次探索与创新,未来,我们希望将其打造成集时尚文化、创意体验、科技创新等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创意空间高地。

助力港澳青年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深港交流融合,特别是青年人的发展,是我一直关注的重点。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香港青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机遇,让他们有更便捷的条件来内地生活、工作和发展。

作为特邀香港界别的深圳市政协常委,我多次提出推动深港协同合作,助力港澳青年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案。

过去,深圳与香港之间这条弯弯的小河,不仅地理上分隔了两地,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彼此的深度交流与合作。

图片

▲2019年,陈国雄给来梵思诺实习的港澳大学生讲解布料。

如今,为了促进香港青年更好地融入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2023年,深港各界举办100多场纪念新安县建县450周年活动,开发一批深港同源、山海连城、发展互连精品国情参访线路。

作为深圳潮青会会长,我也参与其中。例如我们在梧桐山建立了港澳青年实习教育基地,推出了“深体验”项目,举办了香港应届毕业生文化创意、香港青年到内地走一走探讨创业分享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深体验”,既有“深圳”之意,也意味着深入了解。通过这一平台,香港青年可以亲身体验深圳的生活,参与各类交流活动,真正感受到深圳的活力与机遇,从而喜欢这里、扎根这里。

2023年7月,我们组织了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高校的50余名港澳青年,前往梵思诺创意产业园,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见习实习。活动结束后,他们反馈都非常好,也对深圳的经济社会建设、历史文化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当然,港澳青年来深就业、创业,需要政府提供更完善的政策支持。例如简化资助政策的申报流程,通过线下指导等方式提升申报效率;为普通港澳青年来深提供新资助渠道,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初来深圳的过渡期,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与工作,顺利融入深圳的建设与发展之中等。

我始终坚信,深港两地的融合发展不仅是趋势,更是巨大的机遇。

深港融合发展 迈向高水平

回望过去,深圳很多领域的发展都与香港密不可分。

早期,香港与深圳的合作是“技术与资源”的互补:香港具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深圳拥有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优势。虽然“三来一补”的方式利润率不高,但却让深圳引进了当时国内较先进的生产设备与加工技术,逐渐奠定了深圳坚实的产业基础。

1997年,当我开始创立自有品牌时,国内本土服饰市场也迎来了蓬勃发展期,梵思诺、玛丝菲尔、影儿、歌力思等品牌相继崛起,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寻求突破。得益于香港服装产业的迁移,我们深圳许多品牌可以借鉴香港企业的经营、销售和设计模式,学习如何打造服装品牌,并从中汲取到大量的经验。

如今,深港合作迈向了更深层次更高水平。香港高校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理工科和医科领域。但研发成果的转化存在瓶颈,未能充分落地实现产业化。如果内地企业与香港高校加强合作,结合内地广阔的市场和企业试验空间,必定能形成互补优势,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落地,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当然,这也需要两地政府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支撑政策,搭建更多协作平台。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必须走差异化、互补性的路径,避免同质化竞争。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定位和资源优势,只有在国家战略与全球视野的引领下精准布局,才能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与共同繁荣。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引擎,香港与深圳必须在融合中携手并进,助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始终坚信,深港两地的融合发展不仅是趋势,更是巨大的机遇。只要我们实干笃行、互相包容,就一定能够实现共赢,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口述时间

2024年9月11日

口述地点

深圳市龙华区

梵思诺数字时尚产业园

本期采写

深圳晚报记者 唐文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