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社】
□山 几
近年来,“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问题出现了早发、高发的新趋势。为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北京等多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课间10分钟逐步优化调整为15分钟。
(据新华社)
几十年没有变动的中小学课间休息时间,在一些城市出现了“松动”迹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课间休息“微改革”带来的变化,让学校成了欢乐的空间。课间休息时间增加了,在教室外活动的学生多了,欢声笑语在校园中此起彼伏,孩子们显得更阳光了……这些来自报道中的描述,直接反映了课间“微改革”的成效。而且,这些学校围绕课间课堂融会贯通式的教学方案,也已有序展开。家长发现,在校园中的学习并非只能在课堂上完成,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来调动和释放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意识。适时推出全方位育人的新形态,赋能学生健康、阳光、好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需要努力的方向。
活动时间增加有助于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据报道,通过校园AI运动数据设备分析,在课间15分钟实施后,学生运动量比之前增加了近3倍。运动中人体产生的多巴胺,能让人心情愉悦、舒缓,对抑制不良情绪有很好的作用。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家庭、学校十分关注的问题,而课间休息时间的“微改革”,则能激发学生走出教室、增加户外活动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小焦虑”的发生率。
课间改革利大于弊,个别问题不应成为障碍。现实中,不少学校出于各种考虑,课间仅允许孩子喝水、上厕所,担心出现校园意外伤害担责任。然而,目前执行的10分钟课间休息也无法完全避免意外发生,不能因某方面的利弊权衡而因噎废食,为教育发展设置人为障碍。
顺应时代发展,从知识本位主义转向以全面育人为核心的教育认知变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积极作出改变。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