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近日,网络上出现了关于陕西省和甘肃省在黄土高原开展推山造地工程的虚假视频,引发广泛关注。
02事实上,黄土高原无法开拓出5亿亩农田的空间范围,该工程严重违反中央精神和生态规律。
03短视频创作者受经济利益驱使,篡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等要素,制作虚假视频。
04短视频平台应负起管理主体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遏制假新闻传播。
05相关地方需及时应对舆情,辟谣不实信息,还公众一个风朗气清的网络环境。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在黄土高原推山造地”的相关视频,这些视频称“陕西省和甘肃省正在黄土高原开展推山造地工程,准备斥资1万亿元,开垦出5亿亩农田”。“改天换地”的视频气势磅礴,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
“黄土高原上造田5亿亩”的视频属实吗?可以很肯定地说,不属实。5亿亩,相当于33万多平方公里,而整个陕西省的面积不过20多万平方公里,甘肃省的面积也不过42万平方公里,其间,有高山、河流、沙漠、戈壁,更有人类居住的城市和村庄,实在没有开拓出5亿亩农田的空间范围。更何况,黄土高原承担着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等生态功能,大面积削山造地、改变黄土高原形态,其危害不亚于围湖造田、毁林开荒,这种严重违反中央精神,违背生态规律、经济规律的工程,既不可能得到批准,更不可能得以施行。
公众对这一信息关注的背后,其实反映的是人们对西部大开发、
既然如此,这些经不起推敲、处处充满破绽的谣言为何又能掀起刷屏之势?说到底,还是“流量至上、唯利是从”的短视频生产逻辑惹的祸。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短视频创作者不惜“以银子换热度,以热度挣银子”。人们关注粮食生产,关心西部建设,他们便将一些工程建设的画面与“西部大开发”“黄土高原”“5亿亩良田”等字眼进行拼凑剪接,篡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素,以假乱真欺骗公众。而其他短视频博主一旦看到公众买账,就纷纷跟风转发。有的博主甚至煞有其事地对此进行所谓的“深度解读”,看似言之凿凿,实则无中生有,完全悖离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以“流量至上”的创作逻辑透支公众的信任。
谣言炮制者的这种创作逻辑为何屡屡得逞?这个责任短视频平台是甩不掉的。当下,一些短视频平台只追求流量热度而忽视科技伦理,对假新闻的传播不仅不作甄别和遏制,反而利用算法工具,将博人眼球的假新闻和错误言论推送给更多用户。正是因为这些平台的监管缺位和推波助澜,导致谣言迅速广泛传播,造成三人成虎的恶果。即便博主“翻车”,平台也能够置身事外,看热闹不嫌事大,始终成为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中的受益者和“不倒翁”。
因此,从根子上铲除谣言滋生的“温床”,平台首先要负起管理主体责任。这需要平台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对于专业性较强、社会关注度又高的话题,平台要拿出更加有效的应对措施,综合用好数据分析、
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对网络谣言的治理。今年,针对“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的行为,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包括自导自演式造假在内的五类突出问题,强调要压紧压实网站平台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公安部将2024年作为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也要看到,网络谣言发布具有一定隐蔽性,一个造谣账号关停了,造谣者可能过段时间换个“马甲”又重出江湖了。造假成本低、收益大,自然会出现一些屡教不改者。对于那些屡屡破坏网络生态的博主,有必要加重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推山造地工程的相关视频自11月发布以来,已经持续发酵了一段时间。尽管视频中对工程的发生地指向明确,但是谣言涉及的地方迟迟没有辟谣,也加剧了谣言的传播,让不了解情况的群众对谣言更加坚信不疑。在社交媒体为信息传播按下加速键的当下,相关地方尤其需要遵循信息传播规律,跟上信息传播的速度,及时应对有关舆情,不能反应迟滞、行动迟缓,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作者:饶雪平
图片:新华社、中新网、网络
监制:高雅 编辑:李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