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

襄阳市荆州街小学 刘湘丽

长期以来,教师总是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并深入理解课堂知识。然而,当我们回头看以前走过的路,才发现单纯的课堂教学会限制学生们的想象力,把他们的思维禁锢在一个相对狭小的框架内。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将生活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的创新路径,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把课堂教学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空间和拓展空间还给学生。

比如在科学课《用种子繁殖》一课中,教师首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平时吃过豆芽吗?知道豆芽是怎么长出来的吗?”这样的问题能迅速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家中触手可及的材料,如豆子、清水、湿润的布或纸巾以及透明的容器,亲自动手进行豆芽的培育。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需记录每一天的观察结果,包括豆芽的生长长度、形态变化以及所需的水分和光照条件等。这不仅是一次科学实践,更是一次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深刻感知。

几天后,当学生们带着自己精心培育的豆芽重返课堂,分享各自观察到的奇妙变化与心得体会时,教室内弥漫着喜悦与成就感。这种基于实践的知识分享,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更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豆芽生长背后的科学奥秘,如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等,使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具体而生动。

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仅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汲取了知识,更让他们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界无尽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尤为重要的是,当一盆盆由学生亲手培育的豆芽在课桌上竞相展示时,学生们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小心翼翼地照料着这些小生命,兴奋地讨论着豆芽的“成长计划”,甚至自发成立分工合作的照顾小组。这一幕幕温馨而生动的场景,深刻诠释了实践活动与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积极影响——它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将生活实践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界限,更在心灵层面搭建起了“生活”与“课堂”之间的桥梁。它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发现科学之美,在科学探索中感受生活之趣,真正实现了知识与生活的和谐统一。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更赋予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让教育的舞台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更加丰富多彩。

【来源:襄阳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