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丨四川(7):青城山

图片

10月12日,星期六,阴。

青城山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西南部15公里,不仅自然风光优美,更是道家修行圣地,充满了神秘色彩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上午9点我们到达青城山客运中心,换乘观光车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牌坊,上方题额“巴蜀第一山”,牌坊两边楹联“看三十六峰雨晴浓淡无章画;有百零八行吟顾步少陵诗”。走一段路就来到山门。山门建筑富有道家特色,砖木结构,古朴自然,它是青城山标志。山门门额有“青城山”三个金色大字,内墙之上有张爱萍上将手书的“青城山幽子规啼”。山门的背面除了“青城天下幽”门额外,还有一幅宛如仙境一般的青城山全景画。

进入景区第一座看到的道观是建福宫。宫观创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当时名为“丈人观”,为“五岳丈人”宁封子的道场,宋代改名为“会庆建福宫”。现仅存的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年间重修的。大殿内供奉着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诸多道教名人。建福宫的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在云峰岚气的怀抱中尤显清幽。大门上的一幅楹联:吹笛天寒玉华更控青鸾住,缘云路近杜老倩除白发来。寓意建福宫的位置是仙气云集之所,文人向往的圣地。

图片


大约十分到一座三层的路亭,名曰“天然阁”,亭建在山路之上,是一座三层八卦骑檐的亭阁。看上去有些岁月,柱子灰暗,青瓦上积有厚厚的树叶,抬头看似乎有缺口。迎面两根柱子上写着“烟霞怀旧侣,山月盼游人。”对联,叙说着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和对游人的期待。

天然阁到索道山路蜿蜒盘旋,但还算平坦。走在石板路上,仿佛嗅到沧桑的气息。石级被游客的鞋底给磨平,有些地方还凹陷下去,不知经历多少岁月的洗礼。中间有一个湖泊叫月城湖。路牌提示,这里可以坐游船到对面上索道站,节省体力,缩短去索道距离。我们没有坐船,选择湖畔长廊行走。长廊左侧山坡草木茂盛,右边湖水清澈,山谷倒映水中,形成一幅湖光山色图。一路坦途一路繁花,岂不更好。

图片


图片


索道全长926米,上下站之间的高差为250米,单程运行时间约5分钟。电缆车厢外印有余秋雨先生的墨宝:“拜水都江堰 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寓意着对水的敬畏与感恩,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问道青城山”意味着寻求心灵上的宁静与升华。今天的缆车顾眷恐高之人,窗外灰雾蒙蒙,什么也看不清,也不知道索道陡不陡,距地有多高,坐摇篮一般摇摇晃晃地上。

下了索道,走不多远就到了“慈云阁”。“慈云阁”供奉的是慈航真人,即佛教里的观世音菩萨,他是佛道双修的神仙。青城山“慈云阁”是80年代青城山道教协会在原观音阁与索道之间增建的一座宫阙式山门。山门上挂有三块匾,中间是“慈云阁”,两旁是“普度众生”和“国泰民安”。山门的两侧分别是土地祠和镇山王,门上还有道教八宝及人物图案等浮雕,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

图片


拾阶而上,迎面立着一堵神圣而庄严的“道”字石壁,浅灰色石墙黛色筒瓦,横楣雕刻人像鱼鲜和树枝花草,工艺精美绝伦,壁前是一排低矮的南天竹,中间一个红色的“道”字浑厚有力。壁的背面写有“大道无为”四个大字,弘扬道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


“道”字壁从唐朝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景区的简介牌上写着“壁红而地青”,从字面上的理解这块壁应是红色的,地面是青色的,许多人不解其意。唐初,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公开宣布老子是李氏之祖。按皇室规矩,可用皇室专用红色,故壁为绛红。而道教的精神内核是受贫抱朴,始终进行着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实践,故地为青石。一青一红,源远流长,诠释着道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千多年过去了,“道字壁”上的红色早已随着千年风雨而褪色,然“道”字壁前的青石仍在。


图片


过了“道”字壁,走一段石阶来到上清宫。“上清宫”是青城山最著名的道观之一,位于青城山第一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海拔1180米。上清宫始建于晋代,如今所看到的庙宇大都是清代同治年间所建的。上清宫的山门为石砌券洞,山门的右侧是“玄圃门”,左侧是“瑶台阙”。位于正中间的上清宫牌匾是蒋介石于1940年题写。

上清宫左右两边各有楹联,中间一幅是:“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这是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留下的。意思是说青城山的草木皆承道家仙气,自古名山都期待圣人光临。

‌上清宫供奉的主要神祇是灵宝天尊、元始天尊和道德天尊‌。灵宝天尊又称上清大帝、上清高圣太上大道君,和元始天尊、道德天尊并称三清,是道教的三位至高神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来到天一阁,门厅里坐着一位抖音号“白素君”的女子在弹古筝,声音如泉水流淌,悠扬的旋律在空气中弥散开来,让人陶醉其中。

离开天一阁接下来是路旁的一对石碑,左边的石碑刻着:“碧洞仙源”右边的石碑刻着:“大道无极 ”。‌石碑之下是龙头龟身的“霸下”。霸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第六子。龙龟文化不仅象征着长寿吉祥,更是权利与地位的象征。在这里,则是代表“道”至高无上之尊位。

在这里轻轻提醒一声,在道观最好不要拍摄神像,因为神像是神明的分身,与神明之间是存在感应的,它代表着信仰,所以在神像面前就要恭恭敬敬。同时可能会影响道长们的行动,导致宗教仪式不能正常进行。

图片


我们来到“文武殿”。殿内供奉的是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这两位在中国历史上是备受尊敬的人物。孔子是儒家代表人物,代表智慧和教育。武圣关羽皇家推崇人物,代表忠诚和勇猛。青城山拔把文武两圣安排一殿,将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反映了道教包容性。


一路上行,经过很多道观,由于没有拍照,记忆不深刻,不能一一写出来。上山最后一站是山顶老君阁。老君阁位于青城山第一峰之顶,即彭祖峰顶(或称老霄顶),海拔1260米。老君阁楼高三十三米共九层,上圆下方,层为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这座位于青城山绝顶的老君阁,是八百里青城圣境中一道宏伟奇观!

走进老君阁,阁内中空,中间一尊“太上老君坐莲像”庄严殊胜。老君像高13.6米,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老君阁里的这尊太上老君造像是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山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及塑造而成的,堪称惊世之作!

图片


参观完老君阁,接下来就是艰辛的下山路了。山路漫漫望不尽,犹如“问道之路”崎岖而漫长。


红石栈道蜿蜒曲折,茫茫大雾如烟如涛,掩没了前方的树木和山峰,行走其中,只觉白雾拂面,冷气袭人,有身临仙境的感觉。途中右边山崖有摩崖石刻,刻着“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第一峰”字样。大家都知道青城山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为何这里称是天下第五名山呢?原来道教地上仙境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十大洞天里青城山的青城洞府,称“宝仙丸室之天”,排在第五位,所以青城山称天下第五名山。青城山第一峰很好理解,此处为青城山第一高峰,也是岷江沿线第一高峰。


图片


过了摩崖石刻不久,迎来青城山最难走的山道——九道拐。这里山势陡峭,山路狭窄,而且连续转弯,加上路面湿滑,稍不小心有可能掉入悬崖。大伙儿小心翼翼,许多路段是侧身走的,有的路段是斜着走以减轻腿的压力。老周拄着拐杖,说自己有先见之明,多了一条腿。虽然沿途陡坡峭壁,步履维艰,大家还是说说笑笑好不开心。


图片


突然一声“喂,青城山,我爱你。”的浑厚声音响彻山谷,接着我也“喂”大声吼响,声音在山谷久久回荡,经久不衰。大喊几声,好像体内污浊之气吼了出来,人精神了许多。看来大喊是一种兴奋剂,可以使人减轻疲劳,释放压力,提振精神。

途中常见一些山石之间,树立着不少的枯树枝,好像巨石是依靠树枝撑着似的。为什么这么多的树枝撑着,我不明白。后来听路人说这是“撑腰”,在石缝间立根树枝,腰就不会生病,一直都挺着。

不久来到朝阳洞。朝阳洞”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走进大门,里面是天然形成的大小两洞,可容百余人。洞口朝东,每天的第一缕阳光都会先照到洞口,故名“朝阳洞”。据说旭日东升,“朝阳洞”四周满山绛紫,气象万千,吸引了无数名人到此吟诗作画,修真养性。徐悲鸿曾在此写生并留下了“古洞亲迎光照耀,苍岩时有凤来仪”。1940年4月,因日军大规模轰炸重庆,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到此避难,还专门在“朝阳洞”边上建造了一处小别墅,取名“琅环仙馆”。

图片


图片


离开“朝阳洞”继续往天师洞方向行进,一路上绿荫夹道,清幽静逸,见一石壁上写着“慧根”两个大字,不知道是不是在提醒世人,修道之人其实很讲求“慧根”。“慧根”是指一个人“潜在的智慧”以及“信仰的力量”,它可以引导人们快速走向“理解和实践”的修行过程,从而实现心灵上的升华和解脱。

途经一条古栈道,古称龙桥栈道。经古龙栈道下方裂槽深为300米,宽约20米,两岩断裂形成一个山谷,古代人以木飞架于其间,然后,依岩凿险完成了一条半壁通道,并在旁边设置石栏。经过这里的人,头顶丹岩,俯瞰深谷,虽然景色奇险幽绝,但也让人胆战心惊。

站在古龙栈道往南面看,隐约有一道缝隙从山顶直到山脚,上部山雾缭绕看不清,下部裂开很宽,好像神仙一刀砍下来,裂缝笔直狭长,景色奇险。传说这是张天师为降伏青城山的妖魔鬼怪,念咒画符之后,朱笔一掷,笔迹裂山为槽,人们就叫它为“掷笔槽”。

图片


图片


图片


天师洞,古称常道观,是一庞大的建筑群。常道观中轴线上,分布着山门、三清殿、黄帝殿、三皇殿、天师殿。天师殿因殿内地势如山洞,称天师洞。现在,青城山把整座常道观称天师洞。

山门在高高的陡坎上,左侧有青龙殿,右侧是白虎殿。山门正中悬“古常道观”金匾,两侧有蜀州李世瑛所撰对联:胜地冠两川,放眼氓峨千派绕;大名尊五岳,惊心风雨百灵朝。

三清大殿是天师洞的主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积580平方米,殿前通廊九级石阶,前馆排列六根大石圆柱,立在高1.2米的石狮、麒麟、独角兽柱基上,古朴宏伟,别具一格。主殿正中悬挂着康熙皇帝手书的"丹台碧洞"匾额。前后檐柱和经柱共有4.4米高的石柱28根,其中16根刻有对联。石柱上端的撑弓、弯门全系镂空花刻,飞禽走兽、花草人物的形象跃然石上。道观四周古树参天,绿荫环绕,环境十分清幽。三清殿后石壁上刻有《青城山图》和道教经典《黄帝阴符经》、《老君说清静经》、《太上大通经》等。

三清大殿后是黄帝祠,殿堂重槽回廊,横额上是于右任先生所题“古黄帝祠”匾。这里供奉的是中国历史中传说人物轩猿黄帝金身像。

天师洞三皇殿内供奉的是伏羲、神农、轩辕三皇石像各一尊,各高90厘米,背有铭文。神座前是被称为镇山之宝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碑高1.4米,宽0.7米,厚19厘米,上书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诏书“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由当时常道观住持甘遗荣书写,吴光逵刻石,是珍贵的唐代文物。

天师殿屋顶重檐飞脊,凌空欲飞。随山势而建,阶梯式递进,最上层建有雨篷和低栏,可俯视常道观全景。殿内神龛内供奉着隋代石刻张道陵像,面有三目,威严肃穆,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阳平治都功印”,为山中之宝。天师像则是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塑像。

图片


五洞天是《西游记》中菩提祖师的洞府,外观建筑相当有特色,在层层落差之间,不仅有殿有廊,而且重檐翘角。又在重重叠叠的重檐翘角间层层而上。古人的智慧实在是令人膜拜不已,他们对于天地的理解,对于自然的因势利导,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86版《西游记》孙悟空拜师学艺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洞门取景拍摄地就是五洞天,当时门额上写着“天外仙宗”,孙悟空便是从此门进入拜见祖师的。

图片


图片

天师洞(影视剧中五庄观)


五洞天过了山路稍微平坦,行走轻松许多。再下去较为注目的是“天然图画”。天然图画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清代亭阁,为重檐歇山式木穿斗建筑,建于清光绪年间。天然图画坊贵在天然,放眼望去,远处龙居、天仓、乾元诸峰堆绿叠翠,葱葱茏茏,近边白鹭戏水,云雀翻飞。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

到山脚时,积水处路旁显示摩崖石刻“雲根”两个红色大字。云根,顾名思义云之根,指大山云起之处。雕刻时间为民国二十九年。

再下去回到原点,青城山山门,这趟青城山问道之旅结束。  

图片


图片


青城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点:一是“幽”“青城天下幽”。这里山道蜿蜒盘旋,枝叶蔽天,云雾迷蒙,曲径通幽,给人以清静优雅,静谧空灵的感觉,这是大自然的静美,也是道家所追求的祥和宁静。二是“道”问道青城山,“道”是青城山的灵魂。公元143年张道陵“天师”来青城山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天师张道陵羽化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将道教文化传遍全国,乃至整个亚洲。


匆匆五小时,走马观花,未及细品,希望未来有机会再次来青城山,继续探索它的美丽与神秘。

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