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以来,枣庄全市上下深入实施“榴枣归乡”工程,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持续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扎实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在工作推进过程中,形成了一批有说相、有看相、可复制的示范样板。大众新闻客户端特开设《“榴枣归乡”工程项目采风》栏目,集中展示一批“榴枣归乡”工程项目的成果和经验做法,见证“榴枣归乡”工程走深走实。
12月25日,记者来到了枣庄市峄城区坛山街道工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这里的睦邻工坊中,几位居民正在一起制作着手工艺品。
坛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程介绍说,今年以来,工农社区创新实施“1354”工作法,以“社区微业”打开社区治理新局面,把就业创业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让居民“好就业,就好业”,点亮万千居民“就业梦”。
坚持一核引领。由社区党组织主导,定期召开就业联席会议,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社区就业驿站,设置服务登记处、睦邻工坊、培训学校等 9 大功能区,让群众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各项服务。用好三支队伍。社区工作者队伍。由社区工作者担任网格长和“就业服务专员”,为辖区居民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等信息供需服务。社会志愿者队伍。组建 30 人的“铁脚板”就业服务队伍,提供“敲门式”服务,常态化开展就业求职等志愿服务活动。幸福合伙人队伍。
提供五项服务。便捷化的需求受理。设立一站式服务窗口,随时受理社区居民的求职登记等需求信息,提供“全链条”式就业服务。精准化的供需对接。建立资源、意向、需求“三张清单”,推动社区居民就业意愿与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提高就业成功率。常态化的用工招聘。线上,依托街道公众号、业主群等途径精准推介;线下,依托社区小广场等载体,定期组织开展“家门口”就业岗位招聘服务。高效化的纠纷调处。人性化的困难帮扶。精准掌握“五类”就业困难人员底数,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一对一”“点对点”跟踪帮扶。
搭建四大平台。搭建“微就业”平台。搭建社区睦邻工坊,与辖区海纳饰品等加工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组织 30 余人实现就近就业。搭建“微创业”平台。扎实摸排社区闲置资产等基本情况,支持小微创业,目前已成功落地快递驿站、便民团购等小微项目4 个,扶持创业 9 人。搭建“微培训”平台。通过“社区夜校”“周末课堂”等新型培训模式,推动技能需求和培训供给有效衔接,组织培训 6 场次,覆盖群众 520 余人次。搭建“微援助”平台。
(大众新闻记者 李子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