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赵茜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蔡康永的说话之道》《乖,摸摸头》……
这些耳熟能详的畅销书背后,是默默耕耘的图书经纪人周逸。
她总是能很精准地找到适合这本书的读者,然后妥妥地把书推到眼光触及之处。
后来,周逸成了网易蜗牛读书馆馆长,用六年时间,以创新思维重建阅读场景,打造更多阅读的“场”,精准链接好书和读者。
如今,她仍走在阅读推广的路上,把越来越多的人变成阅读者,创造并构想阅读的未来。
分享嘉宾:周逸
我是周逸,今天的分享是一场贯穿十年的故事,从服务写作者到服务阅读者。
2013年,一场大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为所有深爱过的人撑起了一把雨伞;
2014年,《蔡康永的说话之道》,让在关系中苦苦挣扎的人意识到,爱是什么,爱是把你放在心里。
2015年,还在迷茫的少年们,乖,摸摸头,别担心,人生除了朝九晚五还可以仗剑天涯;
张嘉佳、蔡康永、大冰,作为这些“畅销书”的幕后推手,很多人都会问我一个问题:这些书到底值不值得读?
其实,我想说每一本书,都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一段时光,回应我们的爱和被爱、理解与被理解,就像伍尔夫说的:阅读是我的处方。
为什么这些处方特别火热今天就与大家说道说道,就以最近又爆火的大冰说起,当年那本《乖,摸摸头》是怎么火的,也是首次深度揭秘。
其实两点:第一点,找到定位;第二点,找到读者。
这本《乖,摸摸头》写了12个不走寻常路的青年来让大家不要迷茫,谁最迷茫?大学生最迷茫,他们走出象牙塔的那一刻就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特别迷茫的时候,所以我们开启了百城百校巡回计划,一人、一琴、一本书,走遍天涯去看你。
精准定位做好了,第二步要做跨界引流,流量从哪里来?我们在每一本书的故事结尾会放上二维码与这篇文章相得益彰的民谣歌曲,然后与网易云音乐沟通,给我们一点开屏位吧,于是七天开屏位妥妥到手,流量千万曝光。
当时开屏上面写的是:乖,摸摸头,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这一句话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有一些回忆被唤起了。
好不容易通过层层触达了读者之后,还能有更大的影响力吗?当然可以,读者收到书之后,在微博晒出这本书,我们随机挑一个人,然后作者走到你身边,天涯海角飞到你身边,给你唱首歌,请你吃顿饭,陪你唠唠嗑,我们把它叫做“买书送作者”。
买书送作者,让读者的圈层扩到更大的圈层,就这样,大冰的这一本书整个微博的曝光量比上一本《他们最幸福》,从220万升级到了1.1亿,随之而来的销量就达到了500万册。
500万册,对于图书出版圈来说非常值得骄傲的数据了,但相比中国14亿之众,我觉得差距还是有很大进步空间的。
很多人和图书的缘分也就到《五年模拟 三年高考》就截止了,他们也没有读过里尔克《秋日》里写的“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的诗意。
回顾中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900多万种出版物,这些出版物足够让我们阅读自由、学习自由,但为什么百万册就会成为爆款书籍呢?我就在思考,是不是服务阅读者,或是服务创作者只是阅读的一个切面?而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挖掘冰山之下潜在的读者,激发更大的读者能量。
就在这时,网易给我打来了电话,他说我们准备和杭州市滨江区联合打造一个公共文化空间,我说怎么说?他说这个空间的目的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激活更多的读者,这不就和我“双向奔赴”了吗?
于是我背起我的小包包,从北京来到了杭州北塘河畔漂亮的红房子。27岁的我一脚就迈进了这个被称为“明日黄花”的图书馆行业,但我不慌张,当年爆款书籍做对的就是找到了读者,我觉得好的图书馆也一定要和读者“统一战线”。
首先我来思考一下读者需要什么?
青年读者相较于自上而下的讲座,更喜欢参与感,于是我们爆改1800平的图书馆,让它变成快闪的密室空间,变成戏剧演出的舞台,大家参与完这个活动之后说,“那些年老师跟我讲了八遍我都没记住的历史,今天全被刻进了脑子里”。有人甚至问我宋朝的书在哪里借阅?我说K类书籍你都可以找一下。
除了读者参与感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需求?
我们发现,很多来图书馆的读者都是一个人来,虽然是一个人,社交依然是他的刚需。
怎么解决社交问题?我们开发了一个小程序“一周CP共读”,配置不同品类的书籍,读者扫码后可以随机匹配一个共读的人,他们不知道彼此的信息,在线上共读这本书七天,就可以约在线下的图书馆见面。见面时聊的是,你为什么读这本书?你这个注释特别有意思。一来二去之间,我就成了图书馆的红娘,一次一次地见证他们的幸福时刻。
还有很多微场景的内容也在书馆有所呈现。就这样的,小小的图书馆通过戏剧、展览、音乐等各种舞台拆解阅读的概念,让读者看到书籍背后所蕴藏的更大的世界,让阅读变得更有趣、更好玩。一年时间,我们做了近300场活动,来了30万读者,图书馆借阅量最高时期一年达到了12万册,翻台率/翻书率达到了200%。
来的人多了,和借阅量多有必然联系吗?我也在思考。我觉得里面可能有“场”的作用。
所谓“场”的作用,通俗解释就是,图书馆里有很多自习的、办公的、唠嗑的、凑热闹的读者,他们会顺手带一两本书,这样一来,借阅量就慢慢起来了。比如,入职时跟我号称我从不看书、绝不看书的咖啡师,现在早已是悬疑书籍的重度爱好者。
原来,阅读从头至尾都是一件简单的事,水到渠成。
阅读难道只会限制在图书馆内吗?也不尽然,总结刚刚说的所有,三句话:我们需要挖掘“人”的需求,放大“场”的声量,解决“货”的销路。
“场”可以大到与城市融为一体,我们要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图书馆,让阅读串联城市文化,让诗意散落在钱塘江堤,散落在菜市场里,散落在小街小巷里。
像读书一般去阅读一座城市吧,我相信,当我们的“场”变得足够大,让人随时产生立马读书的冲动的时候,每一本好书都会成为百万爆款、千万爆款,我也一直坚定地相信,我所从事的阅读行业、文化行业从来都不是“明日黄花”,它从来都是“一路繁花”。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