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名故事·息烽篇——被誉为“红色息烽·氡泉之城”
息烽地处黔中腹地、爽爽贵阳北大门,东临开阳,南接修文,西北与遵义市播州区、毕节市金沙县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1036.5平方公里,辖9镇1乡1街道,179个村(居),有苗族、布依族、彝族等19个少数民族。息烽境内山峦起伏、地势险要,素有“川黔锁钥、黔中咽喉”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息烽”为明崇祯皇帝赐名,寓“平息烽火”之意。夏时为梁州南徼。周为越国北境。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且兰、牂牁国境。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属新象郡且兰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牂牁郡,县地在其境内。蜀汉建兴三年(225),昆明首领火济据有黔北、黔西北大部地区,县境在其管辖内。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371),置晋乐县,治所在今都拉营北,辖今贵阳及修文、开阳、息烽等。隋文帝时,县地属牂牁州。大业三年(607),改牂牁州为牂牁郡,治所在今安顺,县境隶牂牁郡。唐武德三年(620),设黔州都督府,羁縻51州,县境属蛮州,治所在今开阳。次年置矩州,治所在今贵阳,县境属之。宋乾德五年(967),罗甸国首领普贵“纳土内附”,命为贵阳刺史,统领今贵阳中、西、南部,县境属其辖地。开宝八年(975),县境由水东宋氏管辖。元于县境置底寨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青山远地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养龙坑宿徵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隶顺元路军民宣抚司。明初改为青山、底寨和养龙坑 3 长官司,隶贵州宣慰司。崇祯三年(1630)于青山长官司置于囊千户所;以贵州前卫绝六屯地及底寨长官司部分地置诘戎千户所,旋改诘戎为息烽,即“息武乐业、烽火永靖”之意,属敷勇卫,息烽县名始此。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千户所,改隶修文县。1914 年徙贵筑县治于息烽,析贵阳、修文 2 县地属之,改置息烽县,属黔中道。1935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37年为省直辖。1949年属贵阳专区。1952 年属贵定专区。1956年属安顺专区。1958 年属遵义专区。1965年复属安顺专区。1970年属安顺地区。1996 年划归贵阳市管辖。息烽历史文化悠久,有车田河史前人类活动遗址、流长东汉古墓群、明永乐五年盟誓碑、柏香山黔商文化故地,红色文化、半边天文化、佛教文化、土司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交相辉映,龙灯、花灯、阳戏、虫茶和青山“四月八”、苗族刺绣等非物遗产美不胜收,息烽阳朗辣子鸡、息烽豆腐鱼、糟辣鱼和红岩葡萄、石硐猕猴桃、九庄吊瓜、流长“红军梨”、养龙司百香果等美食美味,让游客赞不绝口。息烽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红色·温泉·森林·乡村”四张名片,是贵阳市唯一列入首批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县,被誉为“红色息烽·氡泉之城”。境内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息烽乌江峡两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被列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息烽还有“全国妇女教育基地”养龙司堡子村、“天下第一神汤”息烽温泉、“南来佛教第一山”西望山、“天地大冲撞”团圆山陨石坑、“地心魔幻世界”九庄多缤洞,以及红岩葡萄沟、美丽南山田园综合体等众多旅游景点。其中氡温泉是息烽顶级旅游资源,息烽温泉享有“国泉神汤”之誉,日涌水量1000余吨,常年水温在53—56℃之间,含3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其“氡”含量为11.14马赫/L,具有直饮、医疗和健体三重功效。全县拟开发温泉点有8个,南山温泉即将建成投用,为息烽打造“百里氡温泉大健康养生养老产业集聚区”创造了条件。
来源:贵州省民政厅、息烽县民政局
编辑:刘牛、罗娇 责编:施绍根 统筹:范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