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追溯码监管落地已经进入最后倒计时,剩余时间不到一个星期。
作为医保基金监管的最新利器,从2025年1月1日起,国家医保局将正式开始药品追溯码的监管应用。
药品追溯码被称为药品的“电子身份证”,印制在包装盒上,是每个最小包装单元的药品从出厂就被赋予的唯一身份标签。正是其唯一性,使得精准追溯药品生产信息和流通轨迹成为了可能。医保部门借助追溯码构建监管体系,旨在打击串换药品、倒卖“回流药”、空刷医保等骗保套保行为,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和患者用药安全。
医药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全量信息采集,是追溯码监管得以实施的前提。此前,国内几乎所有药品生产企业,都已经开始在产品出厂时进行赋码,让下游有码可扫。流通环节上游的追溯信息采集率也较高,只是一直未能很好地贯穿零售环节。
近段时间,在政府部门的有力推动下,全国医药流通企业,尤其是零售终端,正紧锣密鼓地扫码上传药品追溯信息。而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落实药品追溯合规及医保追溯码采集相关要求,12月25日,第三方药品追溯信息化服务平台之一的阿里健康“码上放心”平台宣布:自2025年1月1日起,针对全国零售药店(单体药店、直营连锁药店、加盟连锁药店)和医疗机构,免费提供追溯单据上传、单据验证等基础追溯服务。
目前,医药零售正是一片红海,线下药店竞争加剧,对深陷经营压力的企业而言,这项免费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追溯信息采集的成本投入,同时提高采集效率。
我国药品追溯监管体系正处于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仍存在追溯码多码并存等问题,追溯信息全面采集面临较大挑战。要确保药品追溯体系顺畅运行,切实发挥医保基金监管、患者用药安全保障、促进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等作用,尚需相关主管部门与行业多方协同,给予医药生产流通企业和定点医药机构更多支持。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追溯码全面落地应用
医保基金监管将更加精准、高效
随着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逐步凸显,维护基金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空前提升。然而在过去的医保基金监管中,对于骗保套保行为的防范和查处难度较大,效率较低。
2023年,国务院出台意见,强调依托大数据和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加强对医保基金使用行为的实时动态跟踪。此前由国家药监局等部门推动建设的药品信息化追溯体系派上用场。
2023年7月,基于追溯码的慢特病用药追溯监管体系率先在陕西榆林试点。据当地媒体报道,截至今年6月,在81家慢特病定点医药机构,追溯系统共比对214万条数据,拦截同一药品再次支付14850次,涉及费用131.02万元。
试点成果显著,进入2024年,药品追溯监管开始加速落地。4月,国家医保局启动医保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试点,9月就全面推广。11月28日,国家医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企业在2024年新版医保目录落地前全部落实药品追溯码,实现全程“可追溯”。
而根据国家医保局今年早些时候制定的《关于在药品采购环节加强药品追溯码应用的方案(征求意见稿)》,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要实行“带码挂网”,各级药品集采实行“带码投标”,医保定点医药机构落实“扫码采购”,做到“逢采必扫”。
12月6日,国家医保局发文表示,正会同人社、卫健、药监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文件,协同推进药品追溯码在医保、工伤领域的全流程、全量采集和全场景应用,努力在2025年6月底前实现应采尽采、应扫尽扫、能接尽接。
借助追溯码,如何有效防范和打击医保药品串换、倒卖“回流药”、虚假销售套保、制售假药劣药等违法行为?
根据国家医保局专门发文介绍的相关案例场景,一个最小包装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最终销售扫码的记录,若存在多次终端结算扫码记录,则该药品就可能是“回流药”或是被串换销售;如果一个追溯码在同一家药店被反复扫描结算,则可能是该药店将其他商品串换为药品进行结算;如果某药店扫码结算某一药品的次数远大于该药品入库数量,则说明该药店涉嫌重复结算套取医保资金。还有同一追溯码信息在不同地区的多个零售端连续出现的情况,真实原因为:多盒药都印有完全相同的追溯码信息,但最多仅有1盒药为真药,其余药品均为假药劣药。
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实现全程追溯,各个环节信息完全透明,医保部门通过大数据,可及时发现追溯码扫描的异常情况,进而精准锁定各类骗保套保行为以及制售假药劣药的违法线索。
扫码行为的背后,依赖海量的实时计算和云端存储。以“码上放心”平台为例,其追溯码云计算技术架构,需要做到支持每日数十亿次码计算,百万级单据秒级计算和千万级码查询毫秒级响应,以此保障数据可靠性,应对全国高频扫码需求。
国家医保局统计显示,截至12月5日,全国已归集药品耗材追溯码数据82.6亿条,实现32个省级医保平台、所有市级统筹区全覆盖,定点零售药店覆盖率超过99%。
通过对各地上传的药品追溯码开展分析,一些重复扫码,涉嫌违法违规的线索迅速暴露出来,监管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年底前还是企业自查自纠、主动退还违规资金的“窗口期”,到明年就要开始动真格,对严重违法违规案例加大约谈、曝光力度。
打通药品追溯最后一公里
零售企业期待降本提效
国家医保局11月中旬举办加强药品追溯码医保监管应用恳谈活动以来,中国药师协会、医药商业协会和多家医药生产、批发、零售企业陆续发声,倡议全体员工及同行积极响应政策,做好药品追溯码“赋码、扫码、上传”等工作。
相对而言,药品生产企业对追溯码应用较为积极,尽管过去没有强制要求,对药品最小包装赋码也增加了相应的成本,但追溯码有助于药企维护自身权益。具体而言,可以跟踪药品流向,防止假药、劣药进入流通渠道,以及避免药品流通过程中的“窜货”现象(产品不在合同规定的销售区域内流通或销售)等等。
追溯码应用的难点在于药品流通环节,尤其是零售终端。医药云端工作室创始人点苍鹤告诉健闻咨询,越到药品流通下游,落实药品追溯的积极性越差,对零售企业而言,扫码只是履行医保定点机构的义务,暂时还看不到直接的收益。
因此,药店过去的进销存管理基本只停留在数量维度,扫描追溯码的成本投入能省则省。但从明年开始,零售终端也需进入全程“可追溯”的监管环境。这对药店意味着新的挑战,不仅限于软硬件、人力资源投入和大量扫码的时间成本,还有新的监管压力。
一位药店工作人员透露,最近同事们都在忙着扫码,店里还专门新增了扫码设备。药品入库时,每个最小包装要扫两次,先在进销存系统扫商品码,再切换追溯码平台扫追溯码,销售结算时,同样的动作再重复一遍。当被问及是否增加人手时,他表示药店今年效益不及预期,正在考虑裁员。
要真正打通药品追溯的最后一公里,流通和零售环节面临的困难就不能不解决。如果能通过更有效的手段实现一次扫码,同时满足监管及日常经营等需求,无疑是企业所欢迎的。
国家医保局表示,当前正在建设全国统一的供药品耗材生产、流通企业上传追溯码信息的接口,将实现一次上传、全国通用,无需向每个省分别上传。同时,国家医保局还在建立追溯码、医保编码和商品码的三码合一映射库,以及大、中、小包装追溯码的级联映射库和不同类型追溯码的识别库,并向定点医药机构和生产、流通企业开放,以降低扫码工作强度,提升入库出库工作效率。
作为目前国内药品生产企业使用较为广泛的第三方追溯平台,“码上放心”平台提供的免费基础追溯服务也正是瞄准了零售端的上述痛点。阿里健康表示,为了更好地支持药品追溯工作,“码上放心”平台多年来持续不断地优化和打磨产品服务能力和技术架构,可以满足海量计算、实时计算、可靠计算和安全计算等多重需求。平台也会免费提供大小码关联关系下载,提高终端扫码入库效率。与此同时,“码上放心”还在积极推进三码合一服务,通过建设追溯码、医保编码、商品条码的三码映射库,帮助零售药店实现一次扫码完成追溯上传、医保采码及销售结算等操作,提升效率。
未来有没有可能基于一个统一的追溯平台,做到真正的三码合一?业内专家认为,可以看到这样的趋势,但短期内难以实现。“每个关联部门制定的政策,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现有的体系,并不是通过一纸行政命令,马上就可以切换或者重组。”
事实上,追溯码的应用场景不仅限于监管,它还有助于推进医药流通领域数字化建设,给企业带来直观效益,并且目前在国内已有成熟案例。比如,11月26日举行的“可持续市场倡议”中国理事会健康系统工作组成果发布仪式上,阿里健康、默克、诺和诺德等多家企业联合发起《医药企业药品流通资料电子化行动倡议》,就是将溯码应用于电子药检报告单自动发送服务和首营资料交换服务,解决传统纸质资料耗纸张、易出错、难保存等问题,帮助企业降本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