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千孤儿入内蒙”到“国家的孩子”回家乡 本报推出微纪录片《跨越64年的团圆》

2024年11月,“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在三个女儿的陪伴下,跨越1500多公里回到南京溧水老家,与离散64年的姐姐杭巧云重逢。姐弟俩相拥而泣的画面令千万网友落泪。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证了这令人感动的团圆,又跟随扎拉嘎木吉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一起看望扎拉嘎木吉的“草原妈妈”——人民楷模都贵玛额吉(额吉,蒙古语“妈妈”的意思)。都贵玛老人19岁就在四子王旗保育院工作,照顾了28名“国家的孩子”。扎拉嘎木吉3岁来到了内蒙古,是都贵玛老人照顾的最后一个娃娃。扎拉嘎木吉认亲后回到草原,他的姐姐一家也来到草原看望都贵玛老人,当地近20位“国家的孩子”带着家人一起欢迎来自远方的“亲人”,一位“国家的孩子”动情地说:“你找不到这么好的国家,小时候把你命救了,到老了再帮助你回家,这也就是在中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推出微纪录片《跨越64年的团圆》,讲述从“三千孤儿入内蒙”到“国家的孩子”回家乡的故事。

终于找到姐姐了

等待了64年的团圆

世上最美的风景,就在回家的路上。11月16日一大早,年近七旬的扎拉嘎木吉和女儿穿着蒙古袍,来到了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旧坊甸村。为了欢迎弟弟回家,姐姐杭巧云全家人提前几天就收拾干净院子,铺上红地毯,做了很多南京美食。

图片

杭巧云抱住弟弟扎拉嘎木吉痛哭:“终于找到你了!”记者 闫春旭 摄

在众人的搀扶下,扎拉嘎木吉走下了大巴车。刚望见远处弟弟的身影,70岁的杭巧云泪流满面。弟弟越来越近,她快步上前,蹲在轮椅旁抱住弟弟痛哭:“终于找到你了!”扎拉嘎木吉努力从轮椅上站起身,抱着姐姐哭得像个孩子:“回家,回家!”他不顾劝阻,在姐姐、姐夫的搀扶下,坚持走了很久才迈进家门。

杭巧云不停地给弟弟擦眼泪、倒热水、剥香蕉。扎拉嘎木吉送上了精心定做的珊瑚银手镯,杭巧云戴上后爱不释手,不停地抚摸弟弟的手。

回忆起往事,杭巧云的泪水瞬间涌出。她记得1960年,自己在上海的姨妈家,母亲带着弟弟到上海,弟弟在火车上走失。母亲弄丢弟弟后也不敢回家,独自在外面寻找。后来父亲到上海找到母亲,两人回家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每天都因弟弟走丢的事吵架。

实在没办法,杭巧云的母亲又去了上海,后来到了浙江湖州另嫁他人,再也没有回过家。杭巧云回忆道:“我是从小没有妈妈的孩子,爸爸在外面找弟弟一直没有回家,我独自在家哭泣。父亲去世30多年了,他寻找一生的儿子回来了。”

图片

扎拉嘎木吉和姐姐杭巧云团聚的场面很热闹。记者 闫春旭 摄

认亲仪式结束后,扎拉嘎木吉祭拜了父亲,告诉他儿子回家了。随后的两天里,他在姐姐、姐夫的陪伴下逛了溧水的东庐山,吃了汤包和螃蟹,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说着说着就哭了,又笑了。

“额吉”听到了好消息

回忆过往哭了笑,笑了哭

在溧水团圆了3天后,扎拉嘎木吉暂时告别了姐姐。11月19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跟随他来到了四子王旗,一起看望“草原母亲”都贵玛。自己找到姐姐了,又去了那么远的地方团聚,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额吉。

图片

扎拉嘎木吉认亲结束后看望“草原母亲”都贵玛。记者 闫春旭 摄

11月20日上午,扎拉嘎木吉来到了都贵玛老人家中。刚进门,他就看到额吉坐在客厅里等待。他拿出和姐姐一家人的合照,兴奋地讲述回南京认亲的事情,都贵玛老人脸上顿时洋溢出由衷的笑容。

在翻译的帮助下,都贵玛老人和记者拉起了家常,讲述起当年的故事。说到动情处,她一边笑、一边抹泪。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物资匮乏、食品奇缺,3000多名“上海孤儿”在周恩来总理和乌兰夫同志的安排下,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这些孩子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

都贵玛老人回忆说,孩子们抵达内蒙古之后先被统一送到临时保育院集中养育,调养好身体、适应北方气候和饮食后,再送去领养家庭生活。1961年,年仅19岁的她成为四子王旗保育院保育员,主动担负起抚养四子王旗接收的28名“国家的孩子”的重任。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大的6岁,最小的不到1岁,扎拉嘎木吉正是其中一位。都贵玛对孩子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有时候孩子晚上生病,她克服恐惧,冒着凛冽的寒风和被草原狼包围的危险,奔波几十里去找医生,直到生病的孩子转危为安才放下心来。

这些孩子先在旗里生活了6个多月,后来又到苏木(乡镇)上集中生活了3个月。在这期间,都贵玛帮这些孩子一一找到了养父母,让牧民把孩子接回家。都贵玛舍不得孩子们,原本想至少留下一个自己来抚养,但因为当时未婚,不符合收养条件。每当有家庭来领养孩子时,她都要再三叮嘱,介绍孩子的身体情况、个性习惯、注意事项等。

27个孩子都被抱走了,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扎拉嘎木吉。都贵玛把他领到自己家里住了两个月,后来帮他找了第一任养父母。她发现那户人家在生活方面把孩子照顾得不怎么好,又把扎拉嘎木吉接到家里,帮他找到了第二任养父母。

都贵玛老人与28个“国家的孩子”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她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草原最美的额吉”。2019年,都贵玛老人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在“草原母亲”关爱下成长

警方和志愿者助力寻亲

“扎拉嘎木吉”是第二任养父母起的名字,翻译成汉语是延续、传承的意思。养父母没有孩子,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疼爱。回忆起小时候的生活,扎拉嘎木吉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他家有四五百只羊,每天放牧、奔跑,“抓小羊羔、骑小牛犊,摔下来就再骑上去,没烦心事,吃饱喝足就行了”。

扎拉嘎木吉一直生活在牧区,后来和蒙古族女子结了婚,有三个女儿。如今,他的养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家离都贵玛老人家只有三四公里,扎拉嘎木吉的女儿经常跑着、跳着去奶奶家,每次都会收到零食或零花钱。在小女儿胡日其其格心里,都贵玛老人就是亲奶奶。

图片

扎拉嘎木吉(左)和都贵玛(右)。中共四子王旗委宣传部 供图

2002年的积雪特别厚,扎拉嘎木吉放羊的时候从摩托车上掉下来,大腿摔伤,当时没有条件去医院,一直没有治好。都贵玛老人知道后特别心疼,来家里看望,叮嘱他好好养伤。

图片

扬子晚报2010年的相关报道。记者 闫春旭 摄

“三千孤儿入内蒙”中的孩子,有的是孤儿,有的是像扎拉嘎木吉一样走失了找不到亲人的孩子。2010年是“三千孤儿入内蒙”50周年,扬子晚报联合内蒙古北方新报等组成“寻亲媒体联盟”。由41名“国家的孩子”组成“跨省寻亲团”,举行寻亲会,寻找专业医疗机构,为寻亲团全体成员免费做DNA鉴定,扎拉嘎木吉参与了活动。后来,他又在锡林郭勒盟公安局留下了血液样本。

2024年10月1日,四子王旗“国家的孩子”布日那与宜兴的亲人团聚。受布日那的影响,扎拉嘎木吉又一次向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寄送了血样。警方通过DNA比对,确定了他的老家在南京市溧水区,家人姓杭。

10月18日,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南京服务站志愿者王祝芳收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发来的线索。10月20日上午,王祝芳等4名志愿者走访找到了扎拉嘎木吉的姐姐杭巧云,杭巧云觉得难以置信,在反复向杭巧云说明情况后,志愿者刘小飞医生为杭巧云采集血样,并将血样寄送到锡林郭勒盟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

10月25日,DNA比对结果出来了,杭巧云与扎拉嘎木吉是全同胞关系。王祝芳将警方出具的亲缘关系确认书发给杭巧云,她才相信了这件事。得知找到亲姐姐后,扎拉嘎木吉也非常激动,半个月都没有睡好觉。

草原上“一大家人”团聚

姐姐抱着“额吉”连说十声“感谢你”

11月23日下午3点,杭巧云一家7口人来到了四子王旗,扎拉嘎木吉全家和多位“国家的孩子”身着盛装迎接。他们请远方来的亲人喝下马酒、驼奶,献上哈达,当地乌兰牧骑也来现场演出。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证了一大家子的团圆。

图片

扎拉嘎木吉拿出草原美食招待姐姐一家人。记者 闫春旭 摄

为了欢迎姐姐,扎拉嘎木吉一家早早就开始准备,30多位亲戚都来帮忙,不仅制作了奶食品、灌了血肠和肉肠,还宰了羊圈里最大的一只羊。他激动地说:“以前过年也没有这么热闹,这是我最高兴的一次。”

11月24日,四子王旗迎来了入冬后的首场大雪,气温骤降至零下12℃,整个小城变得银装素裹。杭巧云第一次见到那么大的雪,在弟弟的陪伴下来到了都贵玛老人家中。82岁的都贵玛老人早已穿上盛装,坐在沙发上等待。刚见面,杭巧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她抱住了都贵玛老人,连说了十声“感谢你”后才坐在旁边。还没聊几句话,她又把头埋在都贵玛老人怀里,大哭道:“妈妈,您辛苦了。您把我弟弟从那么小带到那么大,感谢您!”

图片

杭巧云为“草原母亲”母亲送上南京特产和红包。记者 闫春旭 摄

都贵玛老人特别高兴,泪水不断地从眼眶中流出。她拉着杭巧云的手说:“从那么远的江苏省来到我们四子王旗,我特别高兴。我代表‘国家的孩子’的母亲,对你们表示感谢。”随后,杭巧云双手托着盐水鸭、洪蓝御带糕等南京特产和2000元红包,送到额吉面前。都贵玛老人双手接过,用普通话说出“谢谢你们”。杭巧云激动地说:“妈妈,这是我孝敬您的。您是我们家的大恩人,感谢您!”

下午,杭巧云在弟弟的陪伴下,来到了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参观弟弟成长的牧场。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成群的牛羊,杭巧云很欣慰,“原以为弟弟一个人生活会很孤单,没想到有那么多人关心,我没有遗憾了!”

这也就是在中国

小时候救命,老了帮找家

团聚后的扎拉嘎木吉,成了左邻右舍关注的焦点,近20位“国家的孩子”为他举办了接风宴。 64岁的乌云其木格带着孙女来参加,她的丈夫呼和是“国家的孩子”,1995年因病去世。她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已经给孩子采血入库,“希望有一天,我能带着孩子们回家。”

图片

四子王旗近20位“国家的孩子”为扎拉嘎木吉举办了接风宴。记者 朱信智 摄

孙保卫出生后不久就来到内蒙古,初中时才了解自己的身世。2006年,乌兰夫100周年诞辰,“三千孤儿”中有许多人受邀参加纪念活动,孙保卫才知道自己的第一个额吉是都贵玛。他觉得扎拉嘎木吉找到家乡,在当地“国家的孩子”中是一件大喜事,“我们必须庆祝一下,最起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你找不到这么好的国家,小时候把你命救了,到老了再帮助你回家,这也就是在中国!”

这些年来,像扎拉嘎木吉一样和家人团聚的“国家的孩子”还有很多。仅仅是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就帮助了12个“国家的孩子”和亲人团圆。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见证了多位“国家的孩子”团聚。

2024年3月26日上午,离家60余年的“国家的孩子”张计平身着蒙古袍、脚蹬蒙古靴,回到了常州市奚巷村的家中; 7月6日上午,“国家的孩子”安忠华带全家自驾1600公里回南京与亲人团聚;11月22日晚,乌云其木格传来了好消息,已经帮丈夫找到了家,准备带着孩子回江苏认亲。

图片

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助力更多“国家的孩子”回家。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 供图

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会长李勇国称,“国家的孩子”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0余岁,最小的也已经60岁,“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将爱心传递下去,直到每一个‘国家的孩子’都能找到家。”

从当年的“三千孤儿入内蒙”到如今的“国家的孩子”回家乡,这一幕幕感人的瞬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无一不蕴含着爱国、团结、奉献、牺牲的精神和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要我们各民族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一定会收获幸福、美满、团圆。

出品人:刘大颖

策划:陈迪晨 殷小平

记者:闫春旭 朱信智

脚本:朱信智 闫春旭

编导:朱信智

摄影:朱信智 闫春旭

剪辑:朱信智

片名设计:李子佳

校对:丁皓宇 盛媛媛

特别鸣谢

中共四子王旗委宣传部

江阴寻亲志愿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