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 黄丽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后继有人,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时代新人内涵丰富,包括基本素质、精神状态和应承担的使命任务三方面的内容。就“新”字而言,在基本素质方面,蕴含了从注重“创造性”到“合作式”解决问题能力的转变;在精神状态方面,蕴含了从注重考查“科学事实”到“科学思维”运用的转变;在使命担当方面,蕴含了从注重“知识回报”到“感情回报”需求的转变。同时,完善时代新人培养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群体来自多个方面。其中,包括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等在内的所有教育参与者的利益、信念和动机。问题是最好的教育契机,面对教育发展的大问题,我们要冷静客观地作出评价,既要发现优势,也要弥补短板,比如,我们的学校教育依然还存在在校生归属感与满意度偏低、课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理清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完善培养路径,以收获更强的国家竞争力和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践行教育目的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2015年,在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上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今后15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这意味着,社会各方都需要在不可预见、不确定性中,持续获得生存技能,甚至持续的蓬勃发展。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数字化正日益成为我国教育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也为可持续的终身学习机制和体制建设带来新的契机。无论如何,确保培养时代新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这些目标实现的关键。

  加大教育内容中的“跨学科”模式。我们的社会,已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工业4.0”时代。相较以往,最显著的改变要数以前倾向于彼此独立,只在各自内部形成的工作系统将会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改造下,打破原来的界限,走向融合。然而,与此相关的人才培养体系仍未完成其转型。对此,学校课程需要优先关注那些可以在某种情境下习得并能应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并结合人工智能的力量来改善世界。

  增加教师劳动中的“情绪”价值。为了更好满足时代新人在培养过程中对使命担当的“感情回报”需求,学校教师的工作也应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情绪劳动者。它不仅指打破传统教师“一本教材打天下”的方式,转向支持学生主动学习;还需要教师除了常规的授课以外,担负起学生的引导师、成长教练、学习社群主咖等不同角色的情绪劳动,懂得如何去设计情绪体验、提高情绪劳动的价值。这些都必然对时代新人培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实现社会组织中的“积极化”构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因此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完善时代新人培养体系。在社会组织的建构中,需要特别关注到人在社会组织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培养,加快从“规范化”到“积极化”建构的转变。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新的情景中应用知识,获得新的技能;还可以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并不断提高他们的认知、社交和情感技能,更好地培养合作式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