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团结进步植根于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

  作者 王云洁 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并提出殷切希望,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边疆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心关爱。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边疆各民族团结爱党、共同奋进的历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精神财富。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赓续团结奋进同心梦,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

  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是在普洱各族人民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不朽丰碑,它的建立极大地增进了各族人民的情感认同,是各族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历史记忆是共同体成员心灵的皈依,随着共同历史记忆不断被激活和重复呈现,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这个各民族共有的民族实体之认同也不断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也随之不断增强。如何保留真实、具体、鲜活、完整的共同历史记忆?在具体的时代之中,代际传承是历史共同记忆建构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传承着属于各族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我们要培养越来越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忠实践行者,讲述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团结和谐的感人故事,更加深刻反映在民族团结进步背景下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现实。

  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由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且传承至今,是有生命力、有魅力、有内聚力的文化,加强对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宣扬和推广,深入挖掘和应用各民族传统文化中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工作的各种元素;巩固、引导青少年进一步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不懈的光辉奋斗历史,使其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引导教育青少年认识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在青年记忆中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塑造主流意识形态心理,引导青年充分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的利益诉求,凝聚情感共鸣。

  赓续中华文脉,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各级各类文物“活起来”,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遗址,加强地域优秀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话语体系和有效载体。通过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等,让深藏在博物馆中、镌刻在古文典籍中的文化焕发生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文艺创作和历史研究等领域。

  强化网络治理,做好对外宣介。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以强信心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强化互联网思维,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对外宣介,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借助互联网传播优势赋能文化传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等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专业化生产创作和传播,借助抖音、快手等受众面广的短视频平台进行对外宣介。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在增强文化认同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我们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续写新的辉煌,为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