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多家单位赴临洮县开展皮影戏田野调查

近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专家学者赴定西市临洮县开展皮影戏调研活动。

临洮皮影戏是甘肃省人民政府2011年公布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洮皮影戏对表演技艺要求很高,表演者除了一人控制三四个影人的动作,还要密切配合场上的配乐,兼顾旁白、唱腔、操耍技巧和唱功。唱腔上,以独具特色的灯影腔为主,同时还兼有秦腔、眉户等多种唱腔。器乐方面,有大鼓、干鼓、牙子、梆子、钹、锣、磬、中胡、二胡、板胡、三弦、唢呐、笛子等。临洮皮影的雕绘工艺更为精湛,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是集刻、画、染为一体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收藏价值。常见的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大香山》《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

图片

调研组前往临洮县文化馆观看了由临洮县张成杰白杨皮影班社表演的代表性剧目《大香山》。观看过程中,调研组的成员们对皮影戏这种古老表演艺术和精湛的传统技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在观看演出的同时,还通过各种方式记录演出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包括临洮皮影的制作工艺、表演者的操作技巧和音乐伴奏的特点等。演出结束后,调研组与皮影班社的艺人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对话。上海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恒夫教授详细询问了关于皮影戏在当地的传承情况,了解艺人们是如何将这门艺术代代相传,并探讨了皮影戏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皮影班社的艺人详细介绍了他们的演出和传承活动,强调了传统教育的重要性,并表示愿意与政府和文化机构合作,共同推动皮影戏艺术的传承。同时,他们也表达了对现代科技和新媒体的担忧,担心这些新兴事物可能会分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调研组成员在认真听取艺人们的介绍后,分享了他们对于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网络直播、社交媒体等,来推广和普及皮影戏的看法。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会长陈迎宪女士认为,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了解皮影戏,从而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时还提出了一些保护和振兴皮影戏的具体建议,包括建立皮影戏博物馆、开展皮影戏艺术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皮影戏的创作和演出等。

图片

通过这次实地考察,调研组希望能够收集到临洮皮影戏的宝贵资料,为皮影戏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和策略,为全面开展中国皮影戏的研究奠定基础。

近年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围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皮影艺术传承与创新研究》的子课题及“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皮影木偶戏剧本集成·西北卷》等研究任务开展大量皮影戏田野调查工作,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前往甘肃庆阳环县、陇南礼县,湖北潜江,辽宁凌源等多地开展皮影戏田野调查工作,收获颇丰。长年来,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坚持扎根田野,深入挖掘和研究地方传统文化,并深刻地认识到只有真正了解和体验了皮影戏的制作过程、表演艺术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今后,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将继续致力于甘肃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加强与民间艺人和文化工作者的紧密合作,不断探索和创新,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也将加强与相关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甘肃省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不断深化课题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在全体项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准时且高质量地完成相关项目的研究工作。

此次调研活动得到了临洮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

文/图: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赵楠

特别声明:

1.微游甘肃内容文章旨在宣传甘肃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由于条件所限,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所有权利人联系授权,可能出现部分原创图片或文字未署名,请联系添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