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 | 孔子的“无隐”思想

哲思


孔子的“无隐”思想丰富了生命存在的形式,彰显了孔子仁学所蕴含的即凡而圣的生命实践智慧。


图片


原文 :《孔子的“无隐”思想》

作者 |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满志宏

图片 | 网络



就人的存在而言,相较于“隐”所呈现的人之情思的幽隐深邃和生命情状的“蛰伏”,“无隐”无疑昭示了人之情思与生命直率坦诚的“敞亮”面向。钱穆说:“孔子论仁,首贵直心由中……‘直’者诚也。”“直”是源出于心、无有矫饰的真情实感,也是仁者生命无所遮隐的本真呈现。孔子直道而行,其为仁无隐的生命之敞亮,可从为己、为教、为政、为道等方面来窥探。


尽己无隐

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不汲汲于外在的名利追求,而是致力于自我德性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以成己为目的。成己的关键在于自我尽己的德性修养与实践。孔子为人处世,主直心直道,尽己无隐。尽己无隐要求以赤诚坦荡、无所遮蔽的仁善之心对待周遭的世界,以求完满圆融的结果。详言之,首先要立足自身进行道德修养,尽心知性,存心养性,不欺暗室,勤勉修身,不断改过迁善,日臻于高明之境。孔子好善恶恶,径情直性,见善必迁,去恶务尽,丧尽其哀,祭尽其诚等,都是此体现。其次,对他人要与人为善,精诚相待,忠诚坦荡,清正光明,竭忠尽智,尽心尽力。作为孔子“终身行之”的行为准则和“一以贯之”之“道”重要内容的“忠恕”之道,正是不容隐匿、真诚恻怛的仁善之心的自然呈现,体现了推己及人、尽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最后,对所任之事,心存敬意,毫不苟且,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敬其事”强调的正是要“先尽己之心力于所任之职”,做到先事后食。总之,尽己无隐无疑是仁者生命内在真诚的显现,它透显了人性的光辉,也为行为之善提供了必要保证。


为教无隐

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高度重视教育在构建人文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其为教无隐可从以下三点来理解。其一,秉承“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广收门徒。不论其富贵、贫贱、智愚、善恶、华夷等差异,均一视同仁。孔子设教,但取其好学之心,凡诚心求学者,无不尽心教诲,以至南郭惠子发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之疑。其二,在教学上倾囊相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有偏私。孔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无隐”,即面向他人全面敞开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孔子体道无隐,而又法则天道行不言之教,其动静语默、行止坐卧处,无非是教。此段饱含深情的挚诚告白,昭示了他坦荡无私、教无所隐的博大胸襟。其三,为教无隐还体现为帮助学生改过迁善、除恶务尽时的率真与严厉。孔子以“温而厉”的方式教化学生,对其不足之处绝不迁就,而是随时发现,随时批评、点拨,予以匡正。即便是其最钟意的颜回,孔子对其“于吾言无所不说”也颇有微词,认为其“非助我者”。当然,尽管他对弟子的训诫有时显得不近人情,但这种爱之深、责之切的因材施教,无疑是其仁心真切笃实无所遮隐的敞开。


图片


为政无隐

孔子肯定了人文世界的价值,认为“人作为一种文明化的存在,总是内在于社会群体之中。”孔子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积极入世,为实现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奋斗不已。对社会政治怀有热情,积极入仕,并通过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贤能之士来参与社会和国家管理,此为其为政无隐的第一层意思。人是政治治理中的主体因素,因此,为政应做到“进不隐贤,必以其道”。一方面勤勉敬业,不隐己贤,对待工作“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当廉则廉,当勇则勇,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时,事君既“能致其身”,尽职尽责,又能“勿欺也,而犯之”,做到犯颜直谏,“有犯而无隐”。另一方面,为政以德,知人善任,选贤举能,“举直错诸枉”,不以私害公,使贤者在职,能者在位,野无隐贤,人尽其才。此为其为政无隐的第二层意思。孔子的为政思想是对大道既隐、周文疲敝的时代课题的回应,为此,他提出为政以德的治国方针和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主张通过“以人治人”,即按照以合乎人性和人之所以为人之道的方式来治国理政,以实现天下有道的社会理想。因而,从为政的目的来看,孔子致力于构建的是一个仁道大化流行、无所隐蔽、天下归仁的大同世界。此为其为政无隐的第三层意思。


为道无隐

孔子重道,在他那里,道更多指向与人事有关的人道(“仁道”),意指为人处世的根本价值原则和社会政治文化理想。仁道的提出,既是对大道既隐、社会失序的现实问题的关切,又为人的存在提供了精神价值的引领。由此,所谓为道无隐,就是指主体自觉地以道为社会政治文化理想的方向和人生的价值指引,通过时时刻刻居仁由义的德性修养与实践,在成己成物中弘发斯道。


孔子高度肯定人之于道的主体能动性,他说,“道不远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内在于人伦日用中,与人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故可通过主体精神力量的发挥,在庸言庸行中使之发扬光大。当然,弘发斯道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仁者胸怀,“志于道”的理想追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笃诚坚守、宽宏果敢、笃行不怠的勇毅精神,以及“行义以达其道”的实践作为,还要时时刻刻以仁存心,以德润身,与道同在,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矢志于道、笃诚学道、安贫乐道、勇毅传道、贬斥无道、则天行道,既彰显了其知、仁、勇相统一的圣人人格,又为后世留下弥足珍贵的弘道精神。


图片


综上,如果说“尽己无隐”偏重从人与自身的角度,“为教无隐”“为政无隐”偏重从人与人的角度,“为道无隐”则偏重从更具终极价值意义的人与自然、人与道的关系角度,揭示了生命存在应有的方向与归宿。作为为仁之一体两面,孔子的“无隐”思想与其克己之隐、亲尊之隐、无道则隐、无言之隐等“有隐”思想一道,不仅在不同境域中呈现了仁的丰富意涵,而且在不同层面为儒者生命的展开贯注了仁的精神。这既丰富了生命存在的形式,又使孔子仁学所蕴含的即凡而圣的生命实践智慧得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