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2024年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于12月10日圆满落幕,吸引了126支代表团参与,参赛人次超过1100万。
02奥运冠军吴敏霞作为护旗手出现在开幕式上,她表示运动带来的快乐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将激励更多人参与运动。
03除此之外,残奥轮椅击剑冠军辜海燕、国际汽联全球F1赛道设计师姚启明和法国友人Jacques Roizen等也作为颁奖引领人重聚。
04的市民运动会推动了上海市民运动热情高涨,展现了运动带来的多巴胺和人生宽度。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春去冬来,2024年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在12月10日迎来了闭幕式。7个月前的5月12日,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开幕式在上海体育场举行。
“健康上海,人人来赛”,在持续半年的众多赛事中,这一届市民运动会真正做到了让体育的活力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涌动。
在市民运动会的推动下,上海市民运动热情高涨。9100余场赛事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区、市级机关、企业集团、驻沪部队、高校等 126 支代表团踊跃参与。
这一届市民运动会,参与人次更是超过了1100万。参赛市民年龄、职业各不相同,因运动而相聚在一起。虽然第四届市民运动会已闭幕,但是运动带来的快乐,挥洒汗水过程中迸发的永不言弃的精神,势必将在未来为每一位热爱运动的市民带去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
5月的开幕式上,奥运冠军吴敏霞作为护旗手出场,当时和她一同担当护旗手的还有残奥轮椅击剑冠军辜海燕,国际汽联全球F1赛道设计师、全国劳模姚启明,最美退役军人江吟,以及外国友人代表、来自法国的Jacques
Roizen。
在闭幕式现场,五位护旗手作为颁奖引领人重聚。虽身份和职业背景不同,譬如吴敏霞和辜海燕是专业运动员,而Jacques平时是一位数字经济行业资深分析师,但他们身上有着一种共性:他们的人生被运动深深影响。他们热爱运动,享受在运动中超越自我。
吴敏霞的孩子非常热爱运动。
赛场外,看见更多可能
作为开幕式护旗手,姚启明觉得时间太快了,自己和吴敏霞一同出现在开幕式的画面,至今历历在目。转眼间,第四届市民运动会就迎来了圆满落幕。
事实上在第四届市民运动会期间,吴敏霞始终很忙碌。从一年前的推介会上担当形象大使开始,再到开幕式护旗手,吴敏霞一直出现在市民运动会的各种场合。上海市体能大赛静安站,她积极助阵;2024年上海市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为鼓舞孩子们,吴敏霞担任了领跑嘉宾。
在市民运动会闭幕式现场,吴敏霞谈到自己与市民运动会的种种联动,她感到非常荣幸,“作为一名体育人,能够出现在这些舞台上,为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带给大家更多能量,帮助大家通过运动去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这对我来说很荣幸”。
退役以后,吴敏霞的身份愈发多样。除了线下积极参与到运动相关的公益活动,短视频平台上,她与网友分享自己的精彩日常。而从2024年初,她又有了新身份——上海跳水队教练。
回到自己熟悉的上海游泳馆跳水池,吴敏霞如今指导孩子们训练。带领这些孩子逐梦的同时,她希望能够将“跳水”这一上海优势体育项目传承下去。
作为奥运5块金牌得主,吴敏霞在一线执教中观察到一些与自己当年训练时的不同。在她看来,现在的小队员们更幸福了。“不仅仅是训练硬件的升级,这更是一种全方位的进步。具体来看,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提升,对于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团队保障愈发专业,这些因素使得现在的小队员们更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和训练当中。”
当然,一些幸福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与10年前、20年前相比,如今年轻运动员接触外界信息的媒介更多样。“小时候在队里,我了解外界主要通过电视和报纸。和家人打电话,用的还是插IC卡的座机。”吴敏霞说,“现在的小朋友比以前更幸福,也更聪明。他们接触得多,能够提前学习一些知识。但是在更多纷繁复杂的信息和诱惑面前,想要保持沉浸,更加考验作为运动员的专注力。”
吴敏霞热衷参加公益活动。
考验和挑战不只发生在队员身上,吴敏霞自己也遇到了挑战。真正成为教练之后,她发现带运动员训练,和自己身为运动员训练,有很大的不同。“刚成为教练时,自己的心理预期很高,相应地对队员的每个动作要求也高。打个比方,刚开始看到有队员练习一个动作,一次两次三次还没练好,我觉得还行;如果连续跳了5次还没有改正时,我就难免有些急。”
从赛场到训练场,这位昔日的奥运冠军意识到,自己也需要改变和调整。吴敏霞望着这些小队员,想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想到日常当中和孩子沟通的技巧与经验。她告诉自己,教练和队员是一个团队。如果运动员反复练习还不能纠正动作,也许是教练还没能让队员掌握动作要领。
跳水队教练,是吴敏霞在2024年的新身份。之所以乐意涉足不同领域,解锁新身份,因为她不想局限于“运动员”。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一直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世人提到吴敏霞,第一反应就是“跳水运动员”。吴敏霞说,如果不转型,退役以后无非就是从“跳水运动员”变为“退役跳水运动员”。
转型,意味着要拓宽思路。从单一的“运动员”转为全面“体育人”,这是她在走下赛场之后的长远目标。“大家可能看到我在不同场合,在青少年中推广各类运动,因为我觉得我身为一个跳水运动员,退役后也不能只宣传和推广跳水,跳水对身体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不是所有的小朋友都适合跳水,但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运动中来,去发现自己的独特的运动优势。中国如今正在努力实现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转变,也需要我们去唤起人们对更多运动项目的关注。”
每个人都应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吴敏霞也把这一理念带到了生活和家庭中。今年7月28日,她曾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则视频。视频中,她和丈夫讨论了女儿西西是否适合练跳水的问题。丈夫认为女儿也许就是第二个“吴敏霞”,而吴敏霞有自己的想法。
“我现在没有框定女儿一定要练跳水或者什么项目,我只是鼓励她尽可能多一些尝试。跑步,游泳,她都很喜欢。对小朋友来说,打好体能基础很重要,然后慢慢地去发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赛场之外,奥运冠军吴敏霞至今在转型中探索人生的宽度。对于广大参与市民运动会的上海市民而言,即便登上赛场的机会有限,运动赋予他们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发现自我,以及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
市民运动会闭幕式这一天,在现场担任颁奖引领人的5人当中,还有一位法国朋友——Jacques Roizen。今年55岁的Jacques,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2年,如今是奢侈品数字代理商 DLG(Digital Luxury Group)在中国的业务总经理。
今年55岁的Jacques热衷通过跑步感受城市的别样魅力。
Jacques的日常工作聚焦电子商务和数字运营,但是在休息时,他也热爱跑步。屏幕前的密集数据,户外挥洒汗水的奔跑,看似两件没有交集的事情,为何会同时发生在Jacques身上?他解释说,自己一直专注于“效果呈现”。在他看来,跑步同样会产生、留下数据。不断提升数据的过程,令人着迷。
从2022年至今,Jacques连续三年参加了上海马拉松。跑完马拉松不容易,甚至有一点痛苦。为了应对马拉松的长距离挑战,Jacques每周坚持3次跑步训练。训练通常在清晨,夏天高温时会更提早一些;周二和周四不会跑太多,6公里到12公里;而在每个周日,Jacques会完成一次半程马拉松。他喜欢沿着苏州河一直跑,苏州河跑到尽头,再一路向南,跑到徐汇滨江。由于喜欢“数据”,他在跑步时会带一块运动手表,记录每一次训练。
日常的奔跑,不仅是为一年一度的马拉松打基础,也让Jacques有机会发现不一样的上海。聊到这个话题,他展现出法国人自带的浪漫一面:“我在大雨天坚持跑步。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在滂沱大雨中奔跑,我发现上海这座巨大的城市也会有安静的一面。它几乎空无一人。就在这种时刻,迎面跑来一个陌生人,他和我一样,都是跑者。”
Jacques在那一刻注视着对方,觉得对方有些“疯狂”。转念一想,也许对方也带着同样的眼光看自己。只有“疯狂”的跑者,才会在大雨天坚持跑步。Jacques形容这种感觉,美丽而又痛苦。这会让他想到一个朋友说过的话,“跑步是痛苦的。如果你对跑步没有一丝‘反感’,你就不会爱上这件事”。
坚持奔跑是痛苦的,也让Jacques有机会看到大雨中空荡的魔都,捕捉到鲜花盛放。春天时,他跑步经过徐汇滨江,在龙美术馆附近看到鲜花正在等待绽放。几天后,当他再次跑到这里时,花儿已经盛开。
驾车穿行在城市,速度更快,但也会错过许多精彩。当人类把速度慢下来,会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这是坚持奔跑的Jacques的秘密。
人生处处有赛场
2024年,上海市第四届市民运动会进商圈、进园区、进校园,不断走出人民城市的新实践。
市民运动会的宝贵意义在于,既让那些正在坚持运动的人们有机会体验趣味性与竞技性兼具的丰富赛事,也能够让曾经喜欢运动,但被迫中断的爱好者们重新找回运动的热情。
近年来,吴敏霞积极地推广运动,让更多人享受运动的感染力。她没有想到的是,今年市民运动会开幕式上,自己的一个细小举动,带给他人意外的启发。
姚启明(右二)除了带领团队设计赛道,还让大家一起养成运动习惯。
姚启明记得,当时她和吴敏霞两人一前一后,站在国旗的同一侧,需要共同举起手牵引五星红旗。举着举着,姚启明感到胳膊有些酸了,只听见吴敏霞在后面鼓励自己,“姚老师,再使点力气,坚持一下。”看着比自己瘦的吴敏霞,是那么铿锵有力,姚启明后来摸了摸自己的胳膊,发现多年忙于工作,几乎不运动,手上的肌肉早已消失了。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姚启明是国内乃至世界顶尖,被誉为“中国赛道设计第一人”,是国际汽联许可的全球12位赛道设计师中唯一的亚洲人,也是历史上唯一的女性赛道设计师。
在赛道设计领域,西方国家曾长期占据领先地位,中国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空白状态。姚启明深知,要打破这一局面,就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道安全仿真系统。距今20年前,姚启明成为上海DTM国际汽车街道赛道的总设计师,开启了她的赛道设计之旅。
2005年,姚启明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钻研,终于完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赛道安全模拟系统的研发。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还使中国正式具备了设计永久性国际赛车场的资格。
此后,姚启明带领团队设计了各种类型的赛道100多条,其中不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赛车场。如武汉赛车场,就是姚启明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在设计过程中,她甚至不惜在进产房前的一小时还在为武汉赛道做仿真计算。孩子出生后一周,她又坐在床上继续赛道的设计优化工作。
对于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姚启明没有丝毫放松。很长一段时间里,姚启明每天保持十几个小时的工作强度,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工作。这种执着与敬业,令人动容。但是她也坦言,代价是身体大不如从前。曾经她也热爱游泳,每天能够坚持在泳池里游完1500米;她爱打篮球,每天清晨在徐家汇公园开放前,她能准时赶到,投篮投上半小时才会离开。
市民运动会开幕式上那一幕,深深触动着姚启明。她下定决心,要重新恢复运动。不久之后,姚启明在泳池边跃入水中,久违的感觉回来了。游完泳第二天,她觉得浑身都有些酸痛。随着游泳愈发频繁,这种酸痛感慢慢消失了。与此同时,身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汽车运动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姚启明为了让自己的学生养成运动习惯,出资给学生们办好游泳卡,鼓励他们和老师一起走进泳池。
暑假到来后,当夜幕降临,姚启明又重新开始打篮球。她走上同济校园的篮球场,尽管距离自己上次打球已经过去了12年,她意外发现自己投篮的手感还没有完全消失。很快,她又找回了投篮空心入网的感觉。
为什么人们会在放弃一阵之后,又重新爱上运动?吴敏霞觉得,运动带来的多巴胺,是生活中宝贵的“调味剂”。感到焦虑时,走到户外,哪怕短暂地运动,或许就能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对于这种热爱到放弃再到重新找回的历程,Jacques也不陌生。来自法国巴黎的他,少年时就在巴黎有过长跑的经历。1994年,Jacques在纽约工作生活,也跑完了纽约马拉松。但是在那以后,他逐渐对跑步失去了兴趣。
2021年,在上海已经生活近10年的Jacques被上海马拉松打动了,他觉得“上马”是自己必须要去完成的一件事。刚开始恢复时,他每天只跑10分钟;渐渐地,他可以跑完20分钟,30分钟……第二年,他正式报名参加上海马拉松。站在起跑线上时,Jacques还在想,这是唯一一次,跑完就不会有下一次了。
可是当他开始跑,他发现身边其他跑者,还有路边的志愿者,所有人都在给他加油鼓劲,一切显得那么神奇。近5小时的比赛过程中,Jacques已经数不清到底有多少人在经过他身旁时,轻轻地拍拍他,为他助威。
第一次在上海跑完马拉松,带给Jacques不小的震撼。他决定重新开始奔跑。在他看来,跑步就是如此有趣的一件事,只要愿意跑,可以随时随地开始。人生亦如此,若对运动有真正的热情,处处都可以是赛场。
唯一的对手
2016年12月20日,吴敏霞在北京水立方举办了自己的退役仪式。尽管退役已经8年,她仍然在一些人生时刻感受到曾经的“运动员精神”持续影响着自己。
“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点爱钻牛角尖的人。当有问题摆在面前时,这种心态会促使我更加坚定地去解决问题。作为运动员时,上场前我总是喜欢考虑得更周到,对自己要求很高,每一个细节都要想到位。退役以后,这种习惯也保留下来,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帮助自己。”吴敏霞说道。
东京残奥会,年仅22岁的辜海燕(右),赢下了轮椅击剑项目女子花剑A级个人赛和女子花 剑团体赛两个冠军。
同样身为运动员,“95后”辜海燕也在运动生涯中找到了自我价值。1999年,辜海燕出生。9岁时,她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左腿高位截肢。14岁,辜海燕开始学习击剑,随后成为一名轮椅击剑运动员,也由此改变了人生。
刚开始练击剑,辜海燕的手上很快磨出了血泡。随着时间推移,血泡慢慢化成了茧。这个过程令年少的她感到难熬,一度想到放弃。可是当她看到队友意气风发舞剑的样子,她意识到,运动也可以拥有如此精彩的人生。
在轮椅击剑运动中,运动员的轮椅固定在可调节轨道的框架上,无法大幅度移动,运动员要以更快的出剑速度与更完美的精准度才能取胜。辜海燕说:“坐上轮椅,被固定在底座,我们没有后退空间。狭路相逢,果敢出击,这是击剑教会我的道理。”
东京残奥会,年仅22岁的辜海燕,赢下了轮椅击剑项目女子花剑A级个人赛和女子花剑团体赛两个冠军。2024年巴黎残奥会,辜海燕成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之后更是在比赛中化身“全能剑客”,接连参加花剑个人赛、重剑个人赛、佩剑个人赛、花剑团体赛和重剑团体赛。
2024年巴黎残奥会,辜海燕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在比赛中化身“全能剑客”。
辜海燕认为,参加国际大赛,也是不断磨练自己意志的过程。比赛通常从早上开始,要在一天内结束。刚赢下一场比赛,状态正佳时,却要面临一段时间的等待。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保持稳定,是她近年来不断思考和应对的问题。
在运动中不断反思自我,挑战自我,最终实现自我的成长。这是运动带给人类的终极意义。如今在上海,Jacques认识了一些一同跑步的朋友。他每周三次的训练,经常会和一位比自己年轻10岁的朋友一起跑。朋友更年轻,更强壮,显然也跑得比他快得多,但Jacques不在意。“总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自己竞争,你不断刷新自己的极限。”
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为何喜欢投篮和游泳,姚启明表示,投篮让自己找到了一种成就感。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球场,完成目标数量的投篮,美好的一天就从清晨开始了,“要征服自己的身体,才能征服自己的心灵”。
尽管能够成为专业运动员的人,始终是少数,但是对于众多体育运动的爱好者来说,从来不缺赛场和对手。上海市民运动会一直追求“人人来赛”,人人不仅来赛,更在比赛中完成了自我的重塑。
文|王仲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