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万笑影 通讯员 费晓燕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
位于中国大运河最南端的大运河浙江段,全长683公里,流经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等5市25个县(市、区),是中国大运河中全线通航、至今仍在活化利用的省段之一。
多年来,我省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之路,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各项工作,不断为古老大运河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站在新的起点上,如何更好挖掘大运河文化遗产内涵,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今年以来,省政协围绕“让古老大运河焕发时代新风貌”开展专题调研,组织相关领域委员、专家等分赴多地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积极探讨对策举措。
大格局
多维度保护,多部门协同
多次前往湖州南浔,省政协委员、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卢远征惊喜于南浔大运河古镇集群复兴行动带来的变化。
练市镇利用原镇粮站和茧站,构建以谷物、桑蚕文化为核心的新业态;善琏镇依托“艺术+”延伸湖笔产业链,创新大师工作室、非遗研学、艺术展陈……运河畔的六大古镇持续放大民俗、技艺等方面的文化优势,赋能区域经济发展。
“这说明,如今大家已从更高层面意识到,大运河文化遗产只有在人民生活中传承赓续,方能生生不息。”曾全程参与大运河浙江段申遗点段保护展示工作的卢远征,仍记得10多年前亲身经历的一段往事。
那还是申遗之前,卢远征带领团队在杭州西兴古镇开展大运河遗产的实地调查。行走于西兴老街上,已经无法寻觅到西兴作为浙东运河起点曾经辉煌繁忙的景象。在反复研究、走访后,他们确定将过塘行、码头、永兴闸这些遗址遗迹串联起来,通过一定的展示手法,呈现出货物从浙东运河进入钱塘江的转运关系。
“如果说,找到那些‘老’的痕迹,并把它们的历史场景呈现给公众,是以前所侧重的,那么申遗成功后则更多地将目光聚焦到‘河’与‘人’的关系,更多地关注大运河遗产带来的多元丰富城市文化空间,以及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卢远征认为,这种大格局是当下、也是未来不断努力追求的方向。
他的观点,也是课题组的共识。“大运河保护对象和外延极其广阔,不仅包括河道和沿线城市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等,还包涵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吕建楚表示,调研过程中,课题组围绕“大格局”提出了很多建议,如在生态文明、城乡建设、自然资源等领域发展成果中,主动吸纳各类衍生文化形态,推动大运河文化遗产兼容并收、枝繁叶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将文化遗产保护相关课程纳入各级各类干部常规性、常态化培训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
对于“大格局”,省政协委员、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总经理芮宏认为,还应涵有大协调之义。
“近年来,在联合发力方面,大运河浙江段流经的县市已进行多种探索尝试,如杭州宁波开展中国大运河‘杭甬对话’,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共建杭州都市区行动计划中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为共建共享的重要内容,但仍需进一步深化。”他认为,作为大型的线性遗产,大运河的大协调需从工作机制、规章制度等多维度整体考虑。
他建议,完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厘清资规、生态环境、建设、交通、水利、文物等相关部门职责边界,同时密切上下联动,全面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协同审批、联合监管的工作机制。
除了观念、顶层设计等方面的破题,课题组认为,保护文化遗产,还应是全民共担的责任。“大运河的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专家学者、权威人士等力量,还需有效引导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的良好氛围。”吕建楚说。
新故事
传承千年文化,提升国际知名度
在位于绍兴的浙东运河文化园调研时,省政协委员、省社科联党组书记郭华巍在浙东运河博物馆内看了又看、听了又听。
“高精度的数字复原、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体验以及智能互动装置的巧妙运用,给运河的波澜壮阔、古桥的古朴风韵、沿岸的古建风情,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光彩。”郭华巍认为,千百年来,运河文化在民众的头脑与精神情感中积淀而成了虚拟想象世界与文化共同体,建构虚拟与现实、云上与地面的立体互动呈现,能更为纵深地讲好运河故事。
故事的深处,隐藏着文化的精髓。在本次调研协商中,课题组成员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多角度、多形式讲好运河故事,其核心在于弘扬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惜大运河文化遗产,并转化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今年4月,由省委宣传部与浙大城市学院共建的省大运河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目的之一就是整合省内外资源和平台,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媒介传播等相关活动,提升中国大运河(浙江段)的国内外知名度。
课题组认为,强化专项研究也是讲故事的重要形式之一。此外,他们还建议,重点提升博物馆、非遗馆等展示窗口,打造展示运河文化、留存历史记忆的载体集群;结合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节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权威媒体、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多元宣传推广体系等。
历史的痕迹、文化的底蕴、人性的光辉、未来的希望,都可以在故事的世界里娓娓道来。省政协委员、省作协党组书记叶彤把目光投向其中一个有效载体——文艺创作。
他介绍,近年来,全省作家、艺术工作者等围绕运河文化的独特印记,创作了一大批主题作品,比如舞剧《遇见大运河》、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报告文学《大运河2500年》、网络文学作品《运河造船记》等,生动演绎大运河的古往今来。
“但还需加强统筹。”他建议,加强运河沿岸城市文艺创作的协调联动和组织推动工作,根据运河沿线不同区域特色进行创作,让这些运河故事不仅各美其美,还串珠成链,形成集合效应。
大运河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如何让大运河进一步成为中国联通世界的文化纽带,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流动舞台?课题组建议,在讲述本国民众生活故事的同时,多角度勾连他国运河相关群体,从农业经济、世界贸易、战略部署等角度,克服认知差异带来的传播壁垒,使国际友人更好理解大运河文化的深层意义。
深融合
用好文化IP,优化产业生态
如何大力培育彰显浙江特色大运河产业体系,一直是省政协委员、浙大城市学院艺术与考古学院执行院长杨程的关注重点。
6年前的“五一”劳动节前夕,他曾沿运河北上,从杭州步行前往嘉兴。整整两天,他看河水看古桥看建筑,聊天对象既有街巷里喝茶的老人,也有河边嬉戏的孩童。几个月后,他从加强文旅融合角度提交了一份政协提案。
如今,通过再次调研,他发现,当初提出的很多建议,如构建景区、城市和区域三个尺度的线性旅游产品,培育多个文化旅游品牌项目等,都已在我省着力打造“游客的运河”过程中得以实现。
“不过,资源开发模式较为单一、产品同质化、通行能力尚未充分发挥等短板仍需注意。”杨程建议,高质量谋划建设彰显浙江特色、运河元素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高标准推进运河沿线重点景区度假区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布局旅游驿站、湿地公园、城市公园等具有浙江特色的丰富运河元素,使运河风光与城乡风采交相辉映,运河水脉与运河文脉相得益彰。
今年5月,浙江出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浙江段)建设三年提质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将从业态培育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打造在全国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景观河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文经济带。
在省政协委员、浙江树人学院科研与社会合作处副处长万国伟看来,这些业态培育需融合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文化自信和传承创新、人居环境提升等多重愿景和内涵目标。
比如,在杭州临平,以大运河为主题的产业平台大运河科创城加快招引龙头文旅项目,目前已有清大文产数字产业研究院、大运河朱炳仁艺术馆等一批优质文旅文创新业态落地;距离运河不足1公里的临平崇贤启航创新创业中心,已吸引30余家企业入驻。
“不断优化运河文化产业生态这道题,越解越有意思。”万国伟认为,以文旅融合为引领,推动运河文化与旅游、体育、创意、农业、工业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高标准文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推动蓄积千年文化势能的核心IP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省政协委员、省委网信办副主任许晴还从古镇发展角度提出建议:推动古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古镇特色的文创IP,鼓励发展特色民宿、特色旅拍等新业态消费形式,探索联合多元主体走出一条多方共赢的市场化道路。
“重点培育非遗文创、运河‘City Boat’、马拉松、龙舟赛、自行车赛等具有烟火气的新兴业态产品。”“打造各美其美大运河城市群,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印记的运河小镇,建设一批运河特色魅力村庄。”“构建阐释表达大运河文化浙江段的话语体系。”……调研过程中,政协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金点子”频出。
他们期待,从悠悠古韵中潺潺而来的大运河,跨越时空界限,一路高歌猛进,流向无限广阔的未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