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已互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市场。双方通过共同发布旅游合作倡议、打造跨境旅游合作区、协商推动入境旅游便利化等方式,不断扩大双向人员往来规模。
面临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中国与东盟国家如何深化跨境旅游合作,并通过文化深度体验搭建文明交流互鉴新路径?12月8日,2024面向东盟文化交流合作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者和专家围绕“文化深度体验与跨境旅游合作”主题,针对创新探索文化和旅游合作路径展开探讨。
“旅游不仅仅是参观地标建筑”
中国和东盟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从柬埔寨古老的吴哥窟到越南热闹的灯会,从印度尼西亚的热带风光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都让旅游者心生向往。今年1月至8月,中国公民前往东盟国家人员1620.5万人次,东盟国家人员入境中国内地969万人次,这两个数字都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
旅游人数增长的同时,旅游者更注重对目的地文化和生活的沉浸式体验。《中国日报》社事业发展部主任龚铮铮认为,旅游不仅仅是参观地标建筑、景点或者参加节庆活动,更是将自己沉浸于另一种文化当中,从而感知当地的故事、习俗、价值观。
马中民俗文旅总商会一直致力于以旅游发展推进人文交流。今年6月,由吉隆坡中国文化中心指导、马中民俗文旅总商会主办的首届“你好!中国”旅游展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为期3天的旅游展吸引了逾5万人次到访。
“中国和东盟各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秀美的自然风光,是旅游业跨越国界、推动经济共同繁荣、促进文化欣赏的典范。”联合国旅游组织执行主任娜塔莉娅·巴约纳在视频致辞中建议,双方可在政策制定、市场趋势分析以及旅游产品创新等方面加强沟通与协调,在共同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交流、合作。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了解中国”
中国与东盟国家一衣带水、人文相亲,共同的历史渊源让双方越走越亲。
峇峇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移居到马来西亚、新加坡等马六甲周边地区的华人与当地居民通婚而形成的族群,男性后代称为“峇峇”,女性后代则称为“娘惹”。峇峇娘惹在保留中华传统习俗的同时吸收马来人的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峇峇娘惹文化到处可见,峇峇娘惹的博物馆、咖啡馆和民宿酒店成为中国游客沉浸式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
“我们共同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正在开展的文化和旅游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柬埔寨旅游协会董事会高级顾问森巴特·春说,2024年以来,中柬两国在吴哥古迹举办的“当少林功夫遇到博卡托”、在暹粒举办的“柬中美食展”等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文交流的内涵,也促进了旅游业发展。
博物馆是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文化地标。陕西历史博物馆有170多万件(组)藏品,馆藏文物时间跨度长达100多万年。今年以来,截至11月底,该馆已接待观众460余万人次。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介绍,该馆不断探索在国内外举办临时展览的路径和模式,目前已在5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举办过300多次巡回展览。通过展览,越来越多的人正在了解中国、走进中国。这些展览让世界各地观众对中华文明、对陕西文化有了更深地了解和认知,吸引各国游客源源不断地来到中国、走进陕西。
“我们与东盟有太多可以合作的领域”
在深化国际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融入文旅行业的各个场景,不仅提升了行业的智慧化水平,也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旅合作的一片蓝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科技可以让文化更形象、生动,也让旅游更便捷、高效。”中国联通集团文旅体育行业总工程师韦广林阐述了科技的“催化剂”效果。他介绍,2023年在广西举办的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期间,通过引入刘三姐数字人协助推广,将文化旅游、城市特色、运动等相关元素与运动会的青春、活力和年轻等主题结合,在展现壮美广西绚丽景色的同时,也体现了体育文化的自信和激情、澎湃、进取的精神,受到年轻人欢迎。
“在数字技术助力文化旅游发展方面,我们与东盟有太多可以合作的领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大数据研究院执行院长钟栎娜说,未来,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创造虚实交互的文旅消费场景、文旅大数据等方面都大有可为,对此她满怀信心和期待。
2024年12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以文化体验之旅 搭文明互鉴之桥》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