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东方IC
方翔/文
尽管“保健品非药品,不能包治百病”的观念已广为传播,但不少老年人仍频频陷入保健品诈骗的“泥潭”。近日,上海多位市民反映,家中老人被一家打着“国药药材”旗号的保健品店深深吸引,其通过“打卡”活动,以线上红包为诱饵,让不少老人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其宣称具有多种健康功效的保健品。
老年人之所以容易成为保健品诈骗的猎物,与其身心特点紧密相关: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老年人对健康问题尤为敏感,极易被夸大疗效的保健品所诱惑;另一方面,他们在信息获取和辨别能力上相对薄弱,难以识破新型诈骗手段,如本次涉及的“辅酶Q10”保健品,就因其宣称的神奇功效而吸引了众多老人。
保健品诈骗手法虽然千变万化,但是其核心策略始终围绕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而展开。不少营销人员以“关怀”为幌子,通过嘘寒问暖、赠送小礼品甚至升级为线上红包等手段,逐步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一旦信任关系建立,他们便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健康领域,夸大保健品疗效,甚至虚构治疗案例,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
为有效防范此类新型欺骗行为,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护体系。特别是对于新出现的“洗脑”招数,如进群送“红包”,社区应定期走访、加强宣传教育,及时发现并干预。同时,媒体应发挥监督作用,邀请专家进行科普,如本次媒体邀请内分泌专家解读“辅酶Q 10”的真实作用,揭示保健品中含量甚微、效果有限的真相,提高老年人的辨别能力。
此外,家庭成员的关爱与陪伴至关重要。家庭成员应多关心老年人的生活和情感需求,给予足够的关爱和陪伴,以减少老年人对保健品销售人员的情感依赖,从而降低被骗风险,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晚年生活环境。
查看原图 1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