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快评|优化营商环境,先从规范涉企检查做起

图片

据新华社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强2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会议指出,要把规范行政检查作为明年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对乱检查的查处力度,严肃责任追究。

涉企行政检查是行政执法主体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重要方式,初衷是规范和引导企业依法经营。但实践中一些地方和部门涉企行政检查乱作为问题时有发生,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营商环境改善,企业界对此早有反映。在近期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的征集意见中,关于涉企检查的意见就比较集中。

上个月,司法部公布一批行政执法监督典型案例,其中,某市一家天然气输送公司从2021年至2023年,每年都接受上百次检查,检查主体涉及发展改革、安全生产、能源等多个领域,检查层级涉及省、市、县、乡四个层级。

司法部称,由于检查缺乏规划性、协同性、规范性,导致涉企检查频次过高、随意检查等问题普遍存在,严重干扰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破坏了法治化营商环境。

与之对应的,一些适度、规范的执法检查则得到企业认同。例如,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北京市全面推行以非现场监管为标志的数字化监管改革,以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此举不仅提高了监管精准性,还减少了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不必要打扰,达到了“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的效果,受到企业欢迎。

就在昨天,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执法局局长赵群英表示,近年来,该部积极探索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守底线和促发展相结合,“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接下来,生态环境部将积极推进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干扰”的表述,赢得网民点赞。

现在各地各部门言必称营商环境打造。涉企检查做得怎么样,就是体现营商环境水平的直观指标之一。涉企检查做得规范、到位、适度,就能有效促进市场健康运行,让企业感知到营商环境的友好;反之,则会干扰市场健康运行,破坏营商环境。好与不好的评价标尺,最基本的一条,当属是否合法合规。从这个角度而言,规范涉企检查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起码要求。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优化营商环境、规范涉企检查重视有加,相关法规政策接二连三。例如,2022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提出23条相关意见,其中第十八条即为“严格规范监管执法行为”。今年8月底,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提出,要进一步规范涉企监督检查内容、方式和流程,切实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必要的干扰。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着眼于稳定市场预期,着眼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合理设置频度,妥善把握力度,着力提升精准度,努力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要明确行政检查主体,清理公布行政检查事项,从源头上遏制乱检查。要合理确定检查方式,严格检查标准和程序,加强行政检查执法监督,减少入企检查频次,杜绝随意检查”。这些规范要求,无不透露出政府对自身权力边界的清醒认识,也体现了政府对企业和市场权利的尊重,当作为包括涉企检查在内的一切行政执法行为的基本准则。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依然较多,急需各方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复元气、增活力。良言一句三冬暖,“有温度”的执法无疑也具有类似效果。这方面,前面提到的北京市和生态环境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事实上,今年以来,多地多部门都开展了规范涉企执法相关行动。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将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有理由相信,通过开展这一专项行动,将进一步纠正过去或多或少存在的不规范甚至违法涉企执法行为,推动涉企执法走上规范化、法治化轨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进而夯实经济恢复发展的市场基础。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