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山海,宁德“食”在!

图片

“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宁德山多海阔、生态优良,是一座资源富集、物产丰饶的“宝藏城市”。多年来,宁德市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念好“山海经”、走好“特色路”、建设“样板区”,不仅把饭碗牢牢端在手里,也让百姓餐桌上的食物更加丰富多元。

图片

蕉城区三都镇白基湾海域养殖基地,工人在投放饵料。郑霄摄

充分发挥山海比较优势

宁德市深入推进山海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把“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统筹起来,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持稳定安全供给。

过去,闽东农业基础较为薄弱,沉睡的山海资源有待开发,每年还要从外地调入大量粮食。如何破除小农经济观念?答案在探索实践中渐渐明晰,“必须走一条发展大农业的路子”“必须在农业综合开发上下功夫”。

图片

寿宁县返乡创业青年在林下种植灵芝。吴苏梅摄

周宁县平均海拔800米,冬长夏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云端之城”的美誉。优渥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周宁高山马铃薯淀粉含量高、黏性强、口感好的独特品质,深受市场欢迎。

作为福建省高山马铃薯重点生产区,周宁县各乡镇农户都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近年来,该县在种质资源创新、栽培技术研究、产业主体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带动农业提效、农民增收,让一颗颗“小土豆”变成“金蛋蛋”。

“今年周宁高山马铃薯连片轮种、套种面积1.1万多亩,春种马铃薯产量约5万吨、产值约3亿元。我们还在全县推广马铃薯等旱粮与其他粮食作物、水果等的套种、轮种模式,有效提高农田复种指数,丰富群众的‘菜篮子’。”周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宁德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特别是在全省率先推行“一亩田”认领数字化,累计推动撂荒地复垦复种超7万亩,有力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在大食物观的视域下,宁德4.46万平方公里海域就是“海上牧场”“蓝色粮仓”。

从曾经“鱼游釜中”,到如今“鱼跃龙门”,一尾大黄鱼带来的兴业富民故事,生动展现了大食物观的实践伟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德市水产科技人员成功攻克大黄鱼人工繁育关键技术,推动大黄鱼养殖产业化,目前产量占全国80%以上,在全国海水养殖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围绕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宁德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在市域范围内构建苗种繁育、养殖、加工、饲料、渔机网具、仓储物流及旅游餐饮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海参鲍鱼、海带、紫菜、鲈鱼等特色养殖业,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充足的优质动物蛋白。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宁德深入推进山海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把“米袋子”与“菜篮子”“果盘子”等统筹起来,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持稳定安全供给。主要农产品产量从1990年的142万吨提高到2023年的376万吨,增长165%。

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宁德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宁德是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森林资源丰富。为了开发森林食物资源,宁德市充分发挥作为“三库+碳库”生态理念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笋竹加工、林下经济等森林食品特色产业,推动实现林中掘“金”。

图片

蕉城区虎贝镇猕猴桃丰收。陈容摄

福安市东北部的富春溪源头草木繁茂,盛产油茶的墩头村就掩映在这片山林之中。2018年以来,墩头村改造油茶低产林600多亩,垦复抚育1700多亩,推动油茶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同时,建成“绿色油库”文化观光走廊、油茶文化主题公园一期工程、“绿色油库”记忆馆,擦亮老产业的“金字招牌”,走出“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

茂密山林里,树干上种植铁皮石斛,林荫下栽培灵芝,这种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不打破原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林下经济活动,已经成为寿宁县清源镇韶托村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在韶托村创业5年多来,新农人李伟紧紧抓住寿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契机,创办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带动清源镇40多户村民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户均年增收2.2万元。

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而在古田县,聪慧的菇农拓展观念,以人工段木栽培银耳为起点,在全国率先掀起食用菌生产的“五次浪潮”,使得“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食用菌产业在县域“花开遍地”。

通过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古田县建起食用菌全产业链体系,开发38个食用菌品种,研制推出冻干、速泡、原液、本草、多糖等40种食用菌加工系列产品。去年,古田食用菌全产业链总产值255亿元,其中,银耳产量占全国90%以上,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农林牧渔并举,构建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年来,宁德坚持“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深化优势农业提效专项行动,培育形成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300亿元。

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

从缺粮少食到丰衣足食,宁德坚持以大食物观为指引,立足自然地理条件和特色农业基础,推动消费结构从“粮食”向“食物”拓展,让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升级,形成值得借鉴推广的“宁德经验”。

图片

古田菇农在光伏菇棚里整理菌棒。龚键荣摄

——实施“八个一”工程推进行动,让“业业兴、百姓富”的愿景变为现实。

根据“一县一业”发展基础和长远需要,宁德因地制宜推进实施“八个一”工程,力争每个特色产业都有“一个规划、一本蓝皮书、一个展示馆、一批龙头企业、一个科研机构、一个数字平台、一套政策体系、一个产业基金”,先后发布《大黄鱼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银耳产业发展蓝皮书》《坦洋工夫及福安茶产业发展状况蓝皮书》《福鼎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蓝皮书2022》《柘荣太子参产业发展蓝皮书》,成立中国白茶研究院、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三茶”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立古田食用菌数字大脑、福安茶产业大数据中心、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平台等数据平台,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多家。

——实施农业载体标准化建设行动,打造产业强县、强镇、强村。

宁德把农业载体标准化建设作为破解产业发展用地难、集约化发展水平低等问题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等载体建设,创新“市县联手”模式推进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每年依托各类农业载体滚动实施百个以上优质项目,打造一批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加快建设形成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产业集群。全市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8个、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9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8个,打造出5个百亿强县、24个十亿强镇、50个亿元强村。

——实施“三品一标”提升行动,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

宁德启动全省首个市级种质资源库建设,建成全国最大的茶苗繁育基地,自主培育海鲜菇新品种“闽真3号”“闽真5号”。建立绿色生产示范基地500多个,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9个县(市、区)实现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覆盖。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4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500多个。制定发布银耳生产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金花白茶等行业标准、周宁高山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宁德葡萄园套种绿肥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共计120项。

未来,宁德将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坚持发展“大农业”的路子不动摇,深入推进山海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着力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持稳定安全供给。(文/龚键荣 海报设计/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