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实务 | 法院 “终本” 背后

这是黄律知识星球的第218篇原创

“终本”,即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指在执行过程中,法院经全面调查未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

或虽发现财产但暂时无法处置时,依法暂时终止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

对于被执行人来说,终本往往被视为一种阶段性解脱。

法院执行工作一旦进入终本阶段,意味着法院的直接执行压力暂时解除。

以常见的财产冻结措施为例,银行账户(冻结期限 1 年)、车辆(2 年)、房屋(3 年)等在期限届满后,

若未被续封,其使用限制将自动解除,被执行人可重新获得对这些财产的支配权,资金得以流动,资产能够盘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被执行人可以高枕无忧。若在终本期间有隐匿、转移财产等行为,

一经查实,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如罚款、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申请执行人,终本无疑是沉重打击。费尽周折赢得胜诉判决,却在执行环节受阻,权益迟迟无法兑现。

但这并不代表执行之路就此断绝。在实践中,申请执行人可通过多种途径继续推进执行。

例如,积极配合法院,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如发现被执行人有新的工作单位、新的投资项目或新购置的大额资产等;

申请法院对被执行人采取限制高消费、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措施,迫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

借助社会力量,如悬赏举报等方式,发动群众提供线索。

经验丰富的律师在此时能发挥关键作用。在终本前,他们会全面梳理案件,

不放过任何细节,仔细审查各类文件、交易记录等,积极寻找可能存在的财产线索。

比如,认真研究被执行人的财务报表,从中发现潜在的资产信息;深入调查被执行人的业务往来,看是否存在未被察觉的债权债务关系。

他们会运用调查令或自身调查权限深入挖掘。调查被执行人的社交圈子,查看是否有财产转移至亲友名下;

分析被执行人的消费模式,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消费暗示有隐藏财产;了解被执行人所在行业动态,推测其可能的收入来源或未被发现的投资项目。

通过这些努力,为案件执行开辟新路径,使申请执行人的权益更有保障。

从法院的角度看,终本有严格的适用规则。

立案执行 3 个月后,经多方查找仍无财产可供执行,且已履行必要的告知程序和执行措施,方可终本。

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财产的调查深度和广度可能因各种因素受限,导致部分财产未能及时发现;

“终本” 并非执行的终点,而是执行过程中的一个特殊节点。


PS:在此公布一下我的私人微信,欢迎大家前来。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