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百字,如何写活现场新闻

作者:姜乾相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4年11月号

图片

现场短新闻,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和短小篇幅,及时而形象地再现单一新闻事件的纪实性报道。现场短新闻以新、短、快、活见长,以现场感强、短而精、新闻价值高而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

光明日报头版开设的《我在现场》栏目,短则300字左右,长则四五百字,短小精悍、现场感强,广受好评,为写活现场短新闻树立了标杆。

注重选材与主题提炼

在现场短新闻的写作中,选材与主题提炼至关重要。好的选材能使新闻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影响力。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同一现场往往呈现出多个新闻信息。新闻工作者必须根据现实需要,提炼其中最具新闻性的信息来确定主题。具体来说,可从三个方面进行选材与主题提炼。

(一)关注人性闪光点

新闻报道中,人始终是最根本的要素。2024年1月3日,光明日报《我在现场》栏目刊发题为《舍不得》的短新闻。

图片

“老师,我们舍不得您……”

“不要哭,以后有学习上的问题、生活中的困难,随时和老师说,我们一直都在!”

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团结小学临时教学点,十七八个孩子将3名青年教师团团围住,有的拉着老师的手,有的拽着老师的袖口。孩子们眼里含着泪……

这篇现场短新闻全文只有361字,却将3名青年支教老师和十七八个山村孩子难舍难分的场景生动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感人至深。

在选材时,记者抓住了无私奉献、亲密无间、师生情深这样的人性闪光点,使新闻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主题提炼方面,强调了支教老师与山村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升华了主题,引发了读者的共鸣。

(二)揭示社会现象

2024年8月15日,光明日报《我在现场》栏目刊发题为《生态田》的现场短新闻。

“这是咱镇安岭村的‘动物食堂’!”巡护员李洋指着玉米地,言语中透着自豪。

“‘动物食堂’?”

“地里的庄稼,主要是给野生动物吃的。”

这篇只有317字的短新闻揭示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附近村民与野生动物之间的矛盾以及生态保护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平衡。选材时,记者关注到了这一社会现象,通过报道“动物食堂”的设立,展示了当地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探索,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引发读者对于生态保护的思考。

图片

(三)聚焦时事热点

每年3月是广受关注的全国两会时段。2024年3月9日,光明日报《我在现场》栏目刊发了记者围绕两会热点采写的现场短新闻《连线》。

从人民大会堂刚回到驻地,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南阳堡镇后南阳堡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广代表立马打起了视频电话。

“记者同志,不好意思啊,约好了时间。”王建广歉然指着手机。

接通后,一堆人“涌”进屏幕里,原来后南阳堡村的党员干部们正围在电视机前看直播……

这篇短新闻紧跟政府工作报告,关注乡村振兴战略。选材时,记者聚焦时事热点,通过拉家常式的电话连线,展现了基层干部群众对乡村振兴的期盼。可以说,这篇短新闻契合的是“三农”大主题。

图片

注重细节描写和语言对话

现场感强是现场短新闻的重要特征,要求对现场要有准确生动的描述,捕捉现场动态、抓取现场细节,从而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可以说,细节描写与语言对话是现场短新闻的核心要素。

(一)抓住细节

细节描写可以使新闻更具现场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2022年8月5日光明日报《我在现场》栏目刊发的《大地“课堂”》可作例证。

图片

一阵喧闹声打破了校园的宁静。

循声而去,在一片稻田里,金灿灿的稻穗弯了腰。几十个孩子撸起袖子,正忙得热火朝天:有的拿着镰刀收割稻谷,有的在整理稻穗,还有几个围住一只楔形敞口木桶,用力摔打着手中的稻穗——这是在脱粒……

这篇400字出头的短新闻,以记者的现场见闻描绘出几十个孩子撸袖、弯腰、挥镰、收割、摔打、整理水稻等鲜活的劳动场面,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别开生面的大地“课堂”。

前文列举的《舍不得》,则通过描写孩子们眼含泪水、拉着老师的手、拽着老师的袖口等细节,描绘出山村孩子和支教老师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些鲜活的细节无疑增添了新闻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二)记录对话

语言是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的主要手段。现场短新闻要再现特定场景、特定形象,离不开人物语言。富有个性的语言可以让受众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前文列举的《舍不得》《大地“课堂”》《生态田》《连线》几篇现场短新闻,都有简洁明了、生动鲜活的对话描写。比如《连线》中的对话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报道更接地气,讲活了时政新闻故事。

注重短而不浅、短而不空

现场短新闻并不是长新闻的简化,也不是缩写,而是一个精粹的有机体。现场短新闻的短,是用精妙洗练的笔墨传播信息量大、含“金”量高的重要信息,做到短而不浅、短而不空,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一)瞄准一个“短”字

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刘国昌曾撰文指出,新闻作品的本质要求是“短、实、新”,“短”字被放在了首位。一直以来,日常的新闻采写中存在“假、长、空”现象,导致一些新闻作品篇幅长、水分大、不耐看,读者厌倦。实践证明,简洁是美,内容充实、短小精悍的稿子最容易被读者接受和喜爱。

2024年4月8日,光明日报《我在现场》栏目刊发了记者刘岩、张景华采写的《无人巡逻车》——

图片

“路边不能随意停车,请您立即离开!”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辆蓝白相间、头顶闪烁警灯、外表呆萌的无人巡逻车,正“奶凶奶凶”地劝离违规停车司机。

“这辆小萌车,是国内首批获准开展道路测试的无人巡逻车。本领大着呢!”

这篇仅有300字的短新闻,报道了国内首批获准开展道路测试的无人巡逻车的应用,及时、生动的报道使这篇短新闻具有较高的新闻性和可读性。

浏览近几年光明日报《我在现场》栏目,篇幅在三四百字、广受读者欢迎的短新闻作品还有很多。新闻采编人员不妨在“短”字上多下功夫,转作风、改文风,大胆锤炼、精益求精,努力使新闻作品短起来。

(二)突出一个“实”字

真实准确的报道、实实在在的内容无疑是新闻的生命,也是让新闻作品长出翅膀飞向远方的关键所在。

2023年7月6日,光明日报《我在现场》栏目刊发短新闻《变废为宝》。文章一开头就直接切入现场,如同电影镜头中的蒙太奇——

图片

清晨,6辆垃圾车满载着近200家餐馆、食堂的餐厨垃圾,缓缓驶入广州某环保科技公司。

厂区内,一排排明黄色养殖架颇为醒目……

这篇新闻报道了利用人工养殖的虫子对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新方法。白描的场景、精确的数字、平实的对话,集中体现了一个“实”字,让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也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可读性。

《舍不得》《大地“课堂”》《生态田》《连线》《麦田“飞手”》等短新闻,都是记者深入一线、扎实采访,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精炼地讲述了实实在在的新闻故事,突出了“实”字,成为现场短新闻的优秀范例。

结语

通过分析发现,光明日报《我在现场》栏目报道的人和事并非所谓的“高大上”,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新鲜事和平常事,就体量和技巧而言也不复杂,其共同特点是有现场、有新闻、篇幅短小,共同构成现场短新闻的三大要素。只要抓住现场短新闻的特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到位,就一定能用现场短新闻这种形式讲好新闻故事,写出更具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作品,为读者带来高质量的新闻体验。

(作者单位:淄博日报社)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4年11月号,原标题为《如何写活现场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