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良:从12%升至31%,胰腺癌5年生存率显著提升的策略

“受益于新辅助治疗和手术根治性的提高,目前,华山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已提高至约31%,相较于本世纪初的12%有了显著提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傅德良教授在“2024第十一届重症急性胰腺炎专题研讨会暨江苏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委会年会”期间接受《医师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华山医院在胰腺癌早期诊断和手术安全性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但在术后管理和生活质量维护方面,仍有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图片

傅德良教授

分阶段综合治疗法:提高胰腺癌手术切除率

自20世纪80年代起,华山医院在胰腺外科领域不断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彼时的疾病谱以胆道疾病为主,加上生活方式改变等原因,急性胰腺炎发病率逐渐上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胰腺外科团队开始关注急性胰腺炎的诊治,探索其发病机制,在著名普外科学家张延龄教授的带领下,率先在国内率先尝试抑制炎症介质释放、应用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联合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新方法。依据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较早地开展了雷公藤、乌司他丁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探索性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傅德良表示:“经过我们的多种尝试,重症胰腺炎的病死率有了明显的改善。”

随着胰腺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胰腺外科团队将重心逐渐转移到胰腺肿瘤的诊治上。在著名胰腺肿瘤专家倪泉兴教授的带领下,团队针对胰腺肿瘤切除率低下的状态,尤其是肿瘤侵犯血管、外科技术较为困难的早期,对肿瘤与血管界限不清的胰腺肿瘤患者采用“分阶段综合治疗方法”,即对有黄疸者先行减黄、而后采用动脉介入途径应用化疗药物与抗炎药物灌注,使得肿瘤缩小、与血管间界限更加清晰,大大提高了手术切除率和患者的生存时间,并因此荣获上海市临床医学成果三等奖。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新方法被应用于胰腺癌治疗。我们采用术前介入灌注-根治手术-术后多时相介入灌注新疗法,进行化疗药物及抗炎药物的多次灌注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五年生存率,同时也降低了术后肝转移和淋巴转移发生率。

超声内镜技术:提升胰腺癌早期诊断准确率

精准治疗,诊断先行。作为全国较早采用超声内镜技术的先行者之一,傅德良团队极大地提升了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并形成了直接内镜下行肿瘤介入治疗、神经阻滞止痛等科室特色。

对于影像学上可疑的肿块,超声内镜下穿刺技术不仅能够进行细胞水平和组织学检测,还能为肿瘤基因检测和肿瘤微环境的分析提供可能,其诊断准确率高达90%。此外,超声内镜引导下的激光共聚焦技术,能够在1000倍的放大倍数下直接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从而辨别肿瘤的良恶性。

针对不同性质的肿瘤,团队采取了适宜的治疗方法。对于已明确、可以手术切除的胰腺恶性肿瘤,团队主张尽早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而对于浆液囊腺瘤这类良性肿瘤,由于其恶变几率较低,可以选择随访观察;对于黏液性囊性肿瘤和导管内黏液性乳头肿瘤等,团队会观察动态观察管腔内是否有附壁增生结节、胰管梗阻扩张等恶性倾向,进行及时的干预处理。同时,联合功能影像技术,特别是PET-MR和PET-CT等技术,早期发现胰腺肿瘤,对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行特异的核素标记诊断,准确率较高。

评估肿瘤的基因突变:制订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傅德良在介绍其团队最新成果时指出,“我们在一些良性胰腺肿瘤手术方面进一步采取了精准的局部切除或肿瘤挖除策略,通过术前ERCP置入胰管和胆管支架,明显降低了胰瘘和出血等严重手术并发症的风险,提升了手术的安全性。这一改进也使得患者的住院时间在无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下,缩短至7~10天。

对于肿瘤体积较大、淋巴结肿大但未侵犯血管的胰腺癌患者,直接手术切除可能面临高复发率和生存期无明显延长的问题。因此,傅德良强调,这类患者应在手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并根据穿刺结果进行基因筛选,制定更个性化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新辅助治疗不仅能缩小肿瘤体积,还能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面对胰腺癌累及到血管的难题,华山医院通过术前介入治疗,为手术提供了清晰的界限,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血管切除。针对血管确有侵犯的肿瘤,团队采用了多种门静脉切除重建技术和动脉鞘剥除及保护技术,明显提高了手术的根治性效果和安全性。对于胰腺胰头颈恶性肿瘤,在保证肿瘤切除干净及安全的前提下,团队强调保留部分胰腺和脾脏的重要性,以缓解胰腺内、外分泌不足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和脆弱性低血糖的风险,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在胰腺疾病诊疗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有些遗憾,仍需不断努力,以进一步提升胰腺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傅德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