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听过不如见过,见过不如干过。金华晚报全新栏目《体验报告》正式上线。这是一档角色体验类栏目,每期内容,记者都会以“第一视角”体验的方式展开报道,遇见不一样的人,经历不一般的事,引发深一度的思考。每一次体验,都是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都是在带着读者抵达不能抵达的现场,记录这座城市向上生长的过程。
在特殊教育行业,学生们一般被称作“折翼的天使”,因为身体缺陷这些孩子或听不见世界的声音,或看不见蓝天白云的色彩。幸运的是,有这样一群教师,他们用坚韧和执著浇铸这些幼苗成长,年复一年,用爱和坚持敲开了孩子们的心门。他们或许很少感受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让他们快乐的,无非是学生们发出了第一声、新认识了一个字、多掌握了一项生活技能……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特教老师。在金华市特殊教育学校,记者体验了“特教老师的一天”,体会他们的别样教学和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
学好手语是基础功 也是一个大挑战
跟随市特殊教育学校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翁洁婷,我首次体验了一堂无声课。走进教室前,心情是忐忑的,怕来之前学习的手语储备不够全面,怕不太熟练的手语表达出错。站在讲台前,孩子们好像能看懂我这个“外行人”的紧张,一双双好奇的目光投向我,有个孩子对我比了个食指并摇一摇,我不太懂这个含义,慌忙将目光投向一旁的翁老师:“他是在问你,你是老师吗?”我把手指握成话筒状,在嘴巴前晃动了一下,告诉他:“我是记者。”这是上课前跟翁老师现学的,和孩子们沟通时刚好派上了用场。
正式上课,根据准备的教案,我将要教孩子们学习“门口”和“蓝天”的手语表达,点击幻灯片,出现教室门口的图片时,我询问孩子们“这是什么”,原本是想让他们用手语表达出“门口”这个词的含义,有能力的孩子可以尝试发音。可是孩子们好像并不明白我的意图,当我尝试和孩子们眼神对视时,全班12个孩子有一半的眼神正看向除黑板以外的地方,我急忙向翁老师寻求帮助。
翁老师站在教室后面,给了我一个“不慌”的眼神,并且做出两个手指指向自己的手语,表示“安静,看着我”。我马上照做,尽量把每个字的口型都张得充分一些,一只手还跟着声调上下指挥,并逐渐提高自己的音量:“同学们,请看着老师。”我讲出这段话的同时,用手指向自己指了指,配合手语动作完成这一句“看着老师”的表达。
想让孩子们学明白,需要调动全身的细胞去表达,想办法把情感传递给他们,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短短的5分钟就让我冷汗直冒。上完课,我的嗓子已经有些哑,说实话,上40分钟的手语课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
课堂无声 但手语也能表达感情
完成今天的教学任务,“功成身退”之后,我便站在一旁观察翁老师的教学,发现我好像和正式课堂的手语教学相差甚远。比如上课时的声音不够大、表情和动作也不够夸张。“老师不仅要大声地给孩子们讲课程内容,还要同时做手语,让孩子们从声音和动作两个方面来理解文章的内容。”课后,翁老师告诉我,在讲每个词语的时候,她都会通过发音上的技巧和手语相结合,引导孩子们发出接近正确的音调,和给普通孩子上课相比,难度大多了。为帮助孩子们理解,翁老师需要一遍遍带着孩子们朗读,有时,还要在教室里频繁走动,观察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借助玩具和零食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由于班里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使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似,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翁老师桌子上放着一份成长记录量化指标,上面记录了每个孩子识字、拼写、朗读等语文能力习得情况,方便给不同孩子制定适合的学习目标,“坐在靠窗第三排的女生是班长,她能听到一些声音,所以相对来说好沟通;班里有个小男生,患有自闭症,需要盯紧些,最好坐在孩子身边,不然他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确实如此,我印象很深,在上课时,我走到那位小男生的身边,伸出手教他“门口”的手语表达,发现他不太像其他孩子一样可以迅速反应出来,但他仍然很努力。为了鼓励他,我向翁老师请教了“你真棒”的手语,并对他竖起大拇指晃了晃,这是很简单的手语动作,小男生对我展露出了笑脸,手语和他眼里的笑意都很动人。原来,简单的手语动作也能表达情感、表露善意。依靠手语我也可以读懂孩子们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交流让我觉得跟孩子们的距离很近,那一刻感觉真好。
记者手记
一天的体验结束,我强烈地感受到了手语老师用爱与温情传递着知识,用双手架起沟通的桥梁。初见翁老师时,她那如冬日暖阳般温暖的笑容,融化了我的紧张与忐忑;为了让我跟上教学安排,她特地提前录制了一段手语教学视频供我预习;课堂上,当我像个迷失在迷宫的孩子,她用眼神递来安抚,用手语告诉我“别慌”,那一刻她的目光与手势,成了我的定心锚。
听着翁老师讲述自己的愿望,质朴平实的话语中包含对孩子们的爱意,“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孩子们每天能够进步一点点,在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下努力掌握知识和生活技能,走出校园可以独立生活。只要多认识一个字母、一个拼音、一段话,就是很大的改变”。采访间隙,翁老师带我穿梭校园:洗车行里,学生们认真擦拭车身;温室大棚中,他们悉心照顾绿植……学校开设的这些特教课程,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为了让他们在融入社会时能够独立自主地生活。
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很平凡,也很有爱,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特殊的地方让教育一路生花,给“折翼的天使”撑起一片晴空,值得我们尊敬。
作者:张丹楠/文 张辉/摄
编辑:蔡文洁
校对:陈晓燕
二审:汪蕾
三审:黄晓华
【来源:金华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