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农学院,12月13—16日,带着袁隆平院士的鞋印,去的第一站,是杂交水稻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地方——马义奇镇的杂交水稻基地。阳光下,刚播种的杂交水稻在奋力生长。
接着,带着雕塑走进水稻种植示范区的广阔田野,这片希望的田野,每一株水稻都承载着重大的使命。
而后,我又去了塔那那利佛大学农学院,这里有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他们的基地里,我看到了袁隆平院士的照片挂在墙上,旁边是他生前对杂交水稻事业的寄语。
另外,我有幸与2018年袁隆平院士国际班的毕业生相遇,他的名字叫Aro,如今已是当地农业局的一名得力干将,更是杂交水稻技术在当地推广的“专家”。他激动地分享了自己如何从一名学生成长为杂交水稻的传播者,以及这项技术如何改变了无数农民的生活。
最后,我有幸将这份精神传递给了非洲的青少年们,和他们分享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当我将袁老的鞋印雕塑展示在他们面前时,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好奇与敬仰。
我希望,这份精神能像种子一样,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去了解杂交水稻,去守护自己国家的粮食安全。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 见习记者 宋科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