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辰
近代广东学派是一个较为宽泛的学术概念,就其形成的思想背景而言,主要受到近世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明清以来岭南学术传统以及近代世界思想文化的综合影响。清代道光以后,受江浙汉学南移、本地商业发展等因素影响,广东逐渐成为接受、融合、孕育新思想的地方,这一时期涌现出诸多学派学人,影响力辐射全国,深刻地塑造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特质,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较大影响,是晚清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以来广东学派的学术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嘉庆、道光以来的岭南传统学术,其代表性学派主要由广州学海堂的学人群体组成,考察其学派的思想特质,主要表现在思想上标榜兼采汉宋,关注清代经史之学发展的新脉络,并在治学方法和学术理念等方面受到扬州学派、吴皖学派等近代江浙学派的影响,突出考据、训诂等专门之学以区别于传统宋明理学切入经典之研究进路。在广东学派发展的第二个阶段里,有学海堂学术背景的九江学派、东塾学派开始在晚清民国学术界、思想界乃至政界产生巨大影响,其中九江学派重视理学中修身学传统,在其影响下衍生出的康梁学派、国粹学派,其代表学人康有为、梁启超、邓实、黄节。
越秀山上的学海堂原址,如今已变成市民爬山休闲的场所。图/羊城晚报记者 周巍
近代广东学派与扬州学派、
桐城派之学术承续
追溯近代广东学派的学术品格及其学术基础的形成,无法脱离宋元明清以来本土学风和世风的影响,其中自然又以白沙心学和朱子学影响为巨。然就晚清以来广东学派的学风特质而言,江浙吴皖一带的学派对近代广东学派的影响更为显出。如康熙年间,有吴派大师惠士奇担任广东学政,初步将江浙经世考据学风引入岭南,此为汉学学风浸入广东的先声。而正式宣告汉学研究在近代广东学术舞台上登场,则要属扬州学派领袖阮元。阮元在广州建立学海堂,引入学长制,提出“经史理文”兼重的治学目标,不仅打破过往广东书院以山长制为主的学制,也改变了过往广东学界以科举应试为本的治学风气。阮元幕府中藏龙卧虎,既有与焦循并称“甘泉二堂”的汉学旗手江藩,又有桐城派大师姚鼐门下“四杰”之一方东树。
阮元到任广东后,立即组织本地学者与幕府成员编纂新版《广东通志》,由此汇集了一批岭南学界的耆老与新秀;后来学海堂学人又陆续编纂《学海堂丛刻》《学海堂集》等文献,可视作近代广东学界首次带有学派性质集中展现以汉学方法解经、注经的系列研究成果。阮元之外,标榜古文传统和朱子理学观的桐城派对近代广东学派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方东树是其中代表。学海堂建立之初,阮元向岭南学子提出“学者愿著何书”之问,方东树第一时间指出清代汉学提倡的“著述”与儒家传统提倡的“躬行”“义理”观之间存在矛盾,其背后折射的议题,反映了近代广东学派引入汉学之初,传统宋明理学提出的“修身”议题就作为一种“前问题”隐含在汉宋兼采与汉宋之争的学术议题中。
近代广东学派的修身思想
及国粹学派的影响
修身是中国哲学及传统学术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观念,近代广东学派对修身问题的关注和探讨,离不开宋明以来的修身学传统和晚明清初以来反理学风气的影响。清初,反理学思潮兴起,气论哲学大有取代理本论的趋势。顾炎武、颜元、李颙等晚明耆儒,提倡以经世实学扫除宋明理学“虚浮讲谈”之风,在理论上搁置“致良知”和“穷理尽性”等心性工夫,强调躬行实践,引发清代汉学研究的兴起。
方东树关注宋明理学对儒家根本精神的提撕,通过重提“颜子所好何学”之问,使学子回到宋儒沟通个体生命与天地、家庭、社会的治学目标和《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治学宗旨。
方东树之后,九江学派创始人朱次琦提出修身四行说,堪为晚清广东学派修身学理论的建构典范,其内容包括“惇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四个方面。朱次琦首倡“孝弟”为孔学大本所在,是其区别于汉学家的一大立学宗旨,对此朱次琦弟子简朝亮特著《孝经集注述疏》一书以明其旨趣。“崇尚名节”则由朱子《小学》篇中“敬身”概念转化而来,朱次琦将“敬身”与“名节”联系在一起,即表现出他对儒家“正名”思想的重视,也蕴含着其对清代统治者偏重提倡著述之学而不重视表彰人伦德行的批评。“变化气质”源出张载,可上溯至《尚书·洪范》。作为一种修身方法而言,朱次琦采纳了张载、陈白沙“变化气质”学说中重“悟”、重“志”面向,同时又提出“读书变化”,反映其“变化气质”观兼容“尊德性”与“道问学”,可视为其兼采汉宋的论证实践。“检摄威仪”则将“威仪”作为一种检制人心的行为标准,通过礼来约束心,修正心,进而完成治心返身的目标,将道德教化与经世实践相结合。相较清代中期阮元将汉学引入岭南的思想史情形,晚清民初的思想界,在康梁学派之外,又以邓实、黄节两位岭南学人为代表的国粹学派影响江浙乃至全国为一胜景。二者创办了《政艺通报》和《国粹学报》,在引介西学的同时,尝试从传统以经学为主体的中学中开出与西学新知相一致的思想面向。【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SZ2022B006)阶段性成果】(作者系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长聘副教授、特聘研究员)(原标题《晚清哲学与近代广东学派》)
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投稿邮箱:
tqbllzk@163.com
图源:羊城晚报
编辑: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