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陈江
近日,国家监察委员会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作了《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的报告》,公开通报了32起案例。其中提到,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要求主干道两侧野树杂草留茬高度在10厘米左右,组织群众搞“人草大战”,引发舆情。国家监委派员暗访、现场督办,严肃处理信阳市副市长、息县县委书记等9人,并在全国公开通报。
“路边杂草限高10厘米”,该案例8月底就曾在全国通报过。此时再次作为典型被提及并引发舆情,盖因此案例突破常识,过于荒诞所致。在这场“人草大战”中,这一看似精细的要求,实则让人哭笑不得:群众实在不明白啊,这样的整治标准,究竟是为了改善环境,还是为了满足某种形式上的“美观”?若整治工作沦为一场对野树杂草的“征服战”,那这样的“面子工程”是做给谁看的?
毋庸讳言,现实中的形式主义,如同一株株顽固的杂草,深植于某些干部的工作作风之中。他们追求的是表面的光鲜与整洁,却忽视百姓的真实需求与感受。在息县的案例中,似乎在某些干部的心中,只要主干道两侧的野树杂草被整齐划一地修剪,这些干净整治的样子让“上面”看到了,乡村的环境就得到了改善,他们的政绩也就得到了体现。殊不知,如此“反复割草”在实际操作中难度极大,一方面增加了人力物力的负担;另一方面,基于杂草的生长速度,往往又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群众的怨念也会如杂草般生长。
比铲除路边杂草更重要的,是要剪除形式主义的乱草。形式主义之所以屡禁不绝,根源在于一些官员政绩观中的杂念作祟。他们过于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忽视了实际工作的成效和群众的真实需求。他们追求的是上级的认可和媒体的关注,而不是基层群众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因此诸多工作是不是“中用”姑且不论,只要面子上“中看”就行。这种政绩观不仅扭曲了官员的工作导向,也导致了形式主义问题像杂草一样滋生和蔓延。
要剪除形式主义的杂草,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不是靠表面的整洁和统一来堆砌,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来赢得。其次,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在考核官员政绩时,要注重实效和群众评价,避免片面追求表面文章和短期效应。也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兼顾“面子”和“里子”的扎实工作,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还要加强监督问责力度。对于那些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干部,要敢于亮剑、敢于问责,让作风浮夸、走过场不重实效的干部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也要畅通群众举报渠道,鼓励群众对形式主义问题进行监督和举报,形成全社会共同抵制形式主义的良好氛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