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病毒,这个听起来或许有些陌生的名词,实际上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隐形威胁”。它不仅能够引发多种疾病,而且传染性强,尤其在秋冬季节,更是进入了高发期。那么,腺病毒究竟是什么?
腺病毒:无处不在的“小恶魔”
腺病毒是一种无外壳的双链DNA病毒,它主要引起儿童呼吸道疾病,但也可感染消化道、泌尿道、眼部、心肌等部位而引起疾病。腺病毒至少有90个基因型,可以引起多种疾病,包括肺炎、支气管炎、眼结膜炎、膀胱炎、胃肠道疾病及脑炎等。其中,腺病毒肺炎是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
腺病毒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在幼儿园、大中小学生中容易发生群体性感染。在5岁以下儿童中,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尤其容易感染。腺病毒的潜伏期一般为2至21天,平均为3至8天,潜伏期末至发病急性期传染性最强。腺病毒感染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传播方式
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空气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含有病毒的飞沫释放到空气中,其他人吸入后就可能被感染。
2. 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分泌物或者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玩具等),再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部位,也可能造成感染。
3. 水传播:如果水源受到污染,饮用或游泳时接触到受污染的水也有可能感染腺病毒。
4. 粪便-口传播: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通过食物或饮水中的粪便污染进行传播。
腺病毒感染的症状:多种多样,因人而异
腺病毒感染后,症状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的高热,体温多在39℃以上,退热后很快复升;精神萎靡,面色欠佳,食欲不佳。
2. 呼吸道症状:部分儿童可有咽部疼痛,扁桃体肿大,表面见白色分泌物,合并眼部疾病时表现为咽结膜热;也可引起肺炎,一般病情较重,常出现高热、咳嗽、喘息等表现,肺部可有喘息声(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
3. 胃肠道症状:多为稀便或水样便,也可出现呕吐、发热等症状,少数患儿腹泻可持续数月。
4. 眼部症状:多表现为眼睛充血、眼部刺痛等,部分儿童有分泌物。腺病毒感染引起的角膜结膜炎具有自限性,一般不会影响视力健康。
5. 其他少见症状:如膀胱炎、脑炎等。
值得注意的是,轻症腺病毒感染与流感病毒感染后症状较为相似,家长容易混淆。因此,在出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免延误治疗。
腺病毒的治疗:自限性疾病,但需警惕重症
腺病毒感染类疾病具有自限性,即能够自愈。轻症感染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居家对症护理即可。然而,若宝宝出现重症感染,需及时送医查看,以免病情持续加重。
对于轻症感染,护理措施包括:
1. 呼吸道症状:宝宝出现发热、咳嗽、鼻塞等,一般会持续7至10天。家长可在医生建议下给宝宝做雾化,或口服止咳化痰药物。同时,用生理盐水帮宝宝清理鼻腔,以缓解鼻塞。
2. 消化道感染:宝宝出现水样便腹泻及呕吐症状,一般会持续7至12天。关键的治疗措施是预防脱水,家长可给宝宝口服补液盐。
3. 眼部症状:腺病毒感染导致的结膜炎通常会在7至14天内自愈,无需特别治疗。但家长日常也可用棉球蘸温水轻轻擦拭宝宝的眼睛,帮助宝宝缓解不适。
对于重症感染,如宝宝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症状,家长应立即带宝宝就医查看,以免病情加重继而引发腺病毒肺炎等严重后果。
腺病毒的预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
目前尚无针对腺病毒感染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也无腺病毒疫苗,因此预防腺病毒感染尤为重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病毒传播最重要的措施。
1. 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接触公共物品后等关键时刻。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2岁以下的婴幼儿需特别注意。
2.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与腺病毒感染者接触,不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
3. 物品消毒:腺病毒感染患儿接触的物品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使用物品进行煮沸(开水)消毒;如有污染的尿不湿,应密闭后丢弃,切勿敞开于生活区域。
4. 增强免疫力:合理饮食,多摄入高维生素、高蛋白较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鱼肉、西兰花等;多参加户外运动,如跑步、爬山、游泳等,通过运动能够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5. 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在室内的滞留时间。
腺病毒感染虽可能引发多种疾病,但不要过度担心。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腺病毒的感染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