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爱上非遗绒花,校园版“李子柒”来啦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孔诗琪

日前,李子柒带着非遗文化再度走进大众视野,受到广泛关注。在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非遗文化进课堂,起到了赓续传承中华文脉,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在初中部非遗绒花社,孩子们一起揭开非遗绒花制作的神秘面纱。

图片

学生作品

绒花,谐音“荣华”,寓意吉祥祝福,是一种由天然桑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的手工装饰品,2006年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绒花社团课上,徐成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制作绒花。在非遗绒花社团,学生们专心致志地听徐成老师讲解绒花制作的方法。传统绒花制作需要经过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等近十道工序,正因绒花制作工艺难度之大,绒花技艺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挑战。从彩色的丝线到一朵完整的绒花,最快也需要4个小时,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学生们通过亲自动手制作绒花,了解了非遗绒花在历史、艺术、技艺方面的传承价值,提高了艺术素养。

图片

绒花社团课

图片

绒花社团课

图片

绒花社团课

图片

绒花社团课

“我非常喜欢非遗绒花!我们学校有很多这样的拓展课程,学校鼓励我们学习之余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探究,每学期还为我们颁发素养卡、素养奖章,我感到在这里学习、生活、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703班郑予晴激动地表示。

“非遗课很抢手!学习制作非遗绒花,收获很多。找到自己喜欢擅长的事情很重要,同学们的眼睛里都有光!我很幸运在绒花社上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后花园,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702班朱晰彦说。

绒花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绒花虽小,却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绒花手工制作的技艺值得大家用心去传承和发展。

徐老师介绍道:“将非遗文化融入社团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一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培养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学校根据教师的兴趣与特长,结合本校资源优势,与杭城的地域文化优势,研究非遗绒花制作,开展绒花社,不断坚定文化自信,赓续绒花文化。在杭实外学习,成绩不是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大家都有追求成绩与素养同时抵达的目标。”初中部校长胡煜萍说。

图片

陈钱林总校长和Greg Klee 校长观摩非遗社团课堂

学校开设非遗类社团,立足全球视野扩宽学生艺术素养,引导学生开展艺术实践,在全校营造传承非遗文化的浓厚氛围。学生通过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直至爱上非遗,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近年来,初中部围绕“自主、责任”教育理念和“成绩与素养同时抵达”育人目标,针对“轻负优质”做了有益的探索。初中部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9小时,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天安排30~40分钟“整理课”,给学生时间留白。“名人传记阅读+演讲”、自主管理、素养评价等措施,点燃学生的精神动力。正如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总校长陈钱林在《看见孩子的宇宙》一书中表示的那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人格。”

除了非遗社团,初中部还有科技创新类、文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22个社团,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科技创新类社团,参与各种科学实验和创新项目,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文学类社团,通过阅读和写作,提升文学素养,欣赏中外文学;艺术类社团,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在艺术的海洋中自由翱翔;体育类社团,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培养竞技精神。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