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走进【李子园村青年突击队】一起领略一代又一代桃浦青年的风采吧!
解放前,李子园被戏称为“赤脚李子园”,因贫穷而远近闻名。时任李子园村青年突击队队长李妙福现已92岁高龄,他回忆到:“那时候,父辈靠挑担卖菜勉强维持生活。父亲一个人种菜、一个人卖菜,挑担挑到大洋桥,一个人需要挑两担菜,后来因为路程较远就不去了,改去真如卖菜”。1953年10月,李子园15户贫苦农民成立了李子园农业生产互助组。当时的互助组处于“无资金”、“无农具”、“无种子”的“三无阶段”。为解决困难,互助组组员无私提供自家农具、种子和微薄的资金,作为生产资本。互助组成立后,大家白天苦干,夜晚在组员家里开会商讨互助组发展问题。“一张吃饭桌”,权当会议桌;“一只肥皂箱”,权当帐册柜……
李子园农业生产合作社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合作社主任徐士生等带头积天然肥,所谓天然肥,就是草、菜、叶子等天然种植物腐烂后发酵而形成的肥料。这种肥料不仅肥效长,而且绿色、天然。有了这种肥料,李子园的蔬菜就格外的翠绿新鲜,市场的反应是“李子园的菜好!”这对合作社来说,既节约了开支、降低了成本;又增加了产量,带来了创收,还扩大了影响。 渐渐地,互助组不断扩大。1954年,从一开始的15家增加到了30家。到1955年,发展成李子园初级农业合作社,很快,又发展为李子园高级农业合作社。李子园农民开始富裕起来。1955年,李子园开始转变种植方式,主要通过种植蔬菜供应市区来创收。在这个不断发展、不断摸索的过程中,李子园人积累和总结了许多节约生产费用的经验和方法。
1955年,时值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蓬勃之际,为了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经验,进一步推进农业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编纂《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该书共收录文章176篇,毛主席亲自撰写序言,并为其中104篇写了按语。上海真如区委将李子园艰苦创业的事迹撰写成总结报告:《真如区李子园农业生产合作社节约生产费用的经验》一文上报中央,1955年10月24日,毛泽东阅读此文,称赞“此文也不错”,并亲笔写下“按语”:“任何社会主义的经济事业,必须注意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人力和设备,尽可能改善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能节约的人力和物力,实行劳动竞赛和经济核算,借以逐年降低成本,增加个人收入和增加积累。”《真如区李子园农业生产合作社节约生产费用的经验》一文和毛主席“按语”均被中央办公厅编入《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
当时二十多岁的李妙福,担任李子园村青年突击队队长,由于表现突出,1958年11月应邀参加“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并受到刘少奇同志的接见。李老先生在采访过程中告诉我们:当时上海进京受奖的大约60多人,同坐在一节车厢内。进京路上,他们心情特别激动。由于毛主席在外地开会,会议由周恩来总理主持。会后,上海进京受奖的一行人还专程参观了当时正在建设的人民大会堂,并参加了集体劳动。由于年事较高,李妙福老先生虽然表达并不连贯,但那种无法掩饰的自豪始终洋溢在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
“当年我去北京,有人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说是上海的李子园。人家听了立马竖起大拇指:李子园,我知道,毛主席写过“按语”,夸过你们。那一刻,我真的很自豪。”李妙福老人说到这里,一脸的幸福,溢于言表。在李妙福老人的家里,还保留着一些老照片和各种徽章……这些发黄的显影和斑驳的物件,无言地证明着这个老人骄傲的过去和那个李子园辉煌的时代。
60多年来,李子园村青年突击队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桃浦团员青年们赓续接力,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续写新的篇章。近年来,在桃浦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中,全镇各级团组织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领域成立多支青年突击队,其中桃浦镇综合行政执法队青年突击队在创城巩卫、城市环境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中,主动作为、勇挑重担,用实际行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充分发挥青年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被评为2023年度上海市“青年突击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坚决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突击队”的誓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毛主席“按语”一直以来都是李子园人心中的“定海神针”和前行道路上的“指路明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赛,在毛主席“按语”精神的指引下,新时代青年必将传承好六十多年前“青年突击队”的使命和担当,勇敢走在时代前列,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