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和田12月25日消息(记者丁安)新疆和田是古丝绸之路南道重镇,历史底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在两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西方经济文化在这里交流融汇。
和田资源丰富、物阜民熙,素有“金玉之邦、瓜果之乡、歌舞之乡、地毯之乡、美食之乡”的美誉。
巍峨的昆仑山、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温润的和田美玉在和田大地孕育出了弥足珍贵的多彩文化与技艺。
近日,记者走进新疆和田,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散发出的璀璨光芒。
麦合皮热提·买买提明:在经纬中编出“新”生活
和田地毯被誉为“和田三宝”之一,是一种综合艺术,它把新疆各族人民在绘画、编织、刺绣、印染等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技艺汇集、凝结在一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优质的和田羊毛和纯手工编织让和田地毯不仅在国内驰名,而且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并深受消费者青睐。2008年,和田地毯编织技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织工坐在地毯编织机前熟练地编织地毯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走进和田市玉龙喀什镇的新疆纳克西湾手工地毯开发有限公司,十几名织工坐在地毯编织机前熟练地编织地毯。今年50岁的麦合皮热提·买买提明便是其中之一。
麦合皮热提·买买提明年轻时就跟随表姐学习地毯编织技艺,保持着对地毯编织的热爱与痴迷,她在编织机的经纬线中“穿梭”了20多年。
麦合皮热提·买买提明告诉记者,她现在正在编织的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花纹真丝地毯,图案精美、收藏价值高,像她这种熟练工一个月就可以编织2平方米到3平方米。
麦合皮热提·买买提明在编织地毯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和田手工地毯运用的是森纳扣(俗称“8”字扣)编织手法,需要依靠织工用传统工具和方法,将羊毛一根一根手工打结在经纬线上。
“我非常热爱和田的地毯编织技艺,也一直在坚持传承着它。现在在这里工作,收入每个月都有4500元左右,我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麦合皮热提·买买提明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然而幸福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娴熟的技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丈夫早年因病去世,养育两个女儿的家庭重担就落在了麦合皮热提·买买提明一个人的身上。
她告诉记者:“困难的时候我没有放弃,自己在家做编织。我靠双手编织出一张张精美的地毯,这手法也越来越熟练,收入也不断提高,让两个孩子上了大学。现在大女儿在医院工作,小女儿已经嫁人,是一名村干部。”
地毯编织机上挂着各种颜色的羊毛线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因为深深地热爱着,所以才长久地坚持着。麦合皮热提·买买提明骄傲地坐在编织机前回忆道:“我编织过最大的一张地毯足足有56平方米,我们9个人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
如今,本可以安享晚年生活的她却也有些许忧虑。“我带过很多徒弟,其中包括我的两个表妹,但因后来结婚,她们便没有再坚持下来。厂里也来了很多年轻人,坚持下来的也并不多。”麦合皮热提·买买提明说道。
谈及以后,她坚定地说,还不想退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承这门“手艺”。
像麦合皮热提·买买提明一样的“老手艺”人,在新疆纳克西湾手工地毯开发有限公司还有很多。
和田地毯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企业总经理麦吾兰·穆合塔尔介绍,为了更好地弘扬传统手工艺,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建立了生产制作管理办法、地毯制作流程规范、原材料采购标准等制度,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手工地毯编织讲堂,为工人面对面传经验、手把手教方法。
为了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增产增效,企业也选用自动化设备及先进生产线生产地毯。
“现在,公司采取订单生产模式,尽最大可能满足客户的需求,产品供不应求。”麦吾兰·穆合塔尔说。
麦麦提艾力·如则麦麦提:在万丝中织出“新”时尚
艾德莱斯绸是和田地区的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和田三宝”之一。
这种轻盈飘逸、色彩分明的丝绸,以其独特的图案和制作工艺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轻盈飘逸、色彩分明的艾德莱斯绸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在和田市吉亚乡阿孜乃巴扎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艾德莱斯绸。吉亚丽人艾德莱斯手工地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亚丽人)作为这一技艺的传承基地就坐落于这里。
吉亚丽人至今仍保留着古代植物扎染技术和木制织绸机器,吉亚丽人也是一个集传统织染、民俗服装生产加工、自产艾德莱斯各类产品销售、旅游为一体的企业。
“艾德莱斯,它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化石。”公司的负责人麦麦提艾力·如则麦麦提自豪地说。
纺织工人正在专注编织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走进织房,十几台艾德莱斯绸织机一字排开。65岁的安图木罕·吾热依木坐在织机上手脚并用,专注地“舞动”着色彩各异的“千丝万缕”。
别看她岁数大,坐上织机,编织速度和质量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
“这里的师傅都是乡里的村民,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也都很喜欢艾德莱斯。”销售经理布威佐日罕·麦提如则微笑着说。
工人正在进行染色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据了解,吉亚乡有艾德莱斯丝绸生产企业7家、合作社4家、规模大户11户,从事家庭式艾德莱斯织绸专业户798户,艾德莱斯织机 1059 台。
“公司带动1500人就业,大家也都有了稳定的收入。”布威佐日罕·麦提如则感慨地说。她告诉记者,艾德莱斯已经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群众拓宽了增收致富路。
在吉亚丽人的展示间里,用艾德莱斯绸制作的丝巾、衣服、帽子、包等商品一应俱全,让人眼花缭乱。
游客正在选购艾德莱斯绸商品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销售员忙碌地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介绍着艾德莱斯绸商品。
“游客在这里能看到煮蚕茧、抽丝、纺丝、染色、纺织等手工制作工序,还有裁缝中心,可以量身定制款式。今年以来,吉亚丽人接待游客140万人次,销售收入380万元。”布威佐日罕·麦提如则说。
近年来,企业在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设计出了多种新颖的产品款式,同时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艾德莱斯绸走出了和田,走向了世界。
各类艾德莱斯绸商品琳琅满目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我这是第一次来到和田,看到了艾德莱斯绸的生产过程,感觉特别震撼,这些商品也非常精美,我准备买一些丝巾和包包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能领略到非遗的无限魅力。”乌鲁木齐游客李女士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商品与艾德莱斯元素相融合,设计出了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服装、饰品,艾德莱斯绸保留了岁月的沉淀,也焕发了青春的新机,正不断走入大众的视野,成为现代“新”时尚。
依尔夏提·依不拉音:在年轮里雕出“新”产业
除了和田地毯和艾德莱斯,核桃木工艺品雕刻也是和田地区的非遗项目之一。
核桃木工艺品雕刻的手工制作技艺,堪称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在和田县的历史长河中已流淌了两百年之久。其原料精选自质地坚韧的核桃木,整个制作过程严格遵循传统工艺,匠心独运。
然而,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认知兴趣的降低,这一技艺曾面临困境。新疆钟秀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成立为这一技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依尔夏提·依不拉音正在向游客介绍核桃木工艺品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负责人依尔夏提·依不拉音从最初的通过网络平台销售木雕产品,到聘请木雕艺人加工制作,邀请专业设计师对核桃木工艺品进行创新设计,融入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再到建生产基地,让这一非遗项目得以获得“新生”。
12月23日,记者走进和田县巴格其镇故城村新疆钟秀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这里,不仅汇聚了众多技艺精湛的匠人,更见证了传统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传承。
在宽敞明亮的工作间内,25岁的故城村村民阿布迪热合木·吾力喀斯木正手持刻刀,在核桃木上精雕细刻。
阿布迪热合木·吾力喀斯木正在核桃木上精雕细刻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我以前在和田市开塔吊的,但这里离家近,而且我一直对核桃木工艺品情有独钟,所以就来这里工作了。现在,我一个月最多的时候能挣7000元。”阿布迪热合木·吾力喀斯木笑着说。
同样因为热爱,阿布迪热合木·吾力喀斯木从10岁便开始跟随父亲学习木雕技艺。
“故城村有很多的木雕‘手艺人’,发展木雕产业基础夯实。我们这里不仅有老一辈的‘手艺人’,也有很多像阿布迪热合木这样的年轻人,他们都是通过父辈传承,这门手艺才能一直被流传下来。”总经理依尔夏提·依不拉音话语中充满了对匠人们的赞赏。
依尔夏提·依不拉音在直播间介绍着核桃木工艺品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在直播间,100余种木雕产品琳琅满目,依尔夏提·依不拉音手拿木盘,开朗自信地向网友们介绍着木雕产品的优势:“我们的木雕产品整个生产过程没有任何化学化工的原料添加,都是用整块木头制作,天然绿色健康。”
如今,这些精美的核桃木工艺品不仅吸引了大量粉丝,还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
非遗有传承,产品有销路,群众能致富。企业的发展也扎扎实实带动了乡村群众共同参与到木雕产业中,提高经济收入。
依尔夏提·依不拉音正在准备即将发走的核桃木工艺品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依尔夏提·依不拉音告诉记者,几年前,核桃木在农村还是无人问津的废木材,如今,随着木雕产业的发展,核桃林间伐下来的核桃木材十分紧俏,收购价格也在不断攀升。
“核桃木工艺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的工艺品甚至能卖出高价,为匠人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依尔夏提·依不拉音说。
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依尔夏提·依不拉音注册“和核木睦·祖尔琪”手工艺品品牌,与周边17户手工艺家庭建立供销关系,联动20余人在乡镇收集核桃原木。同时,通过“企业+农户+抖音直播+线上线下销售之路”的模式,将产品远销至国内外,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各类核桃木工艺品 (央广网记者丁安 摄)
依尔夏提·依不拉音说:“明年我们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设工艺品民宿,让游客亲身体验核桃木工艺品制作过程,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将提供一系列的文化体验活动,如木工制作课程、非遗文化讲座等,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和体验我们的传统文化。”
和田地区有140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8个、自治区级非遗项目27个。
今年以来,和田地区将“非遗+旅游”作为文旅融合发展重要契机,在非遗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下,依托艾德莱斯绸、和田地毯、药茶、桑皮纸、手工雕刻等非遗项目开发5条旅游线路,将非遗项目元素充分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并存,使这些“老手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