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骨质疏松,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补钙,事实上,我国居民的食盐摄入量普遍达到了健康推荐量的两倍左右,这种高盐饮食习惯会加剧体内钙质的流失,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
骨质疏松有多大危害?
骨质疏松症,简而言之,就是骨骼变得疏松脆弱。在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中,骨组织经历着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一方面,一定量的骨组织被溶解吸收;另一方面,又有相应数量的新骨组织生成,两者之间的平衡维持着骨骼的稳定状态。然而,当骨组织的生成速度不足以弥补其被溶解吸收的速度时,骨骼结构便会逐渐变得纤细、稀疏,甚至发生断裂。
“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1
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
2
65岁以上人群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高达51.6%。
3
更严峻的是,国人的骨骼健康水平也令人担忧,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调查发现,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我国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2.9%,其中男性为34.4%,女性为31.4%。
骨质流失在初期往往不伴随显著的症状表现,但随着骨质疏松状况的恶化,一系列体征便会逐渐显现,包括背部疼痛、驼背以及身高变矮等。此外,骨质疏松还极大地增加了跌倒和骨折的风险,这对于老年人群体而言,构成了尤为严峻且可能致命的健康威胁。
高盐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盐的作用不仅限于增添咸味,它还能有效中和苦味、减轻酸味,并增强食品的甜味。然而,摄入过量的盐分后,身体会通过尿液将其排出,在此过程中,部分钙质也会随之流失,从而可能增加骨骼钙质减少的风险。
每当肾脏排出约2300毫克钠(大约等同于6克盐)的同时,会伴随40至60毫克的钙质流失。若体内需排出的钠含量过高,而钙的摄入又无法满足需求,身体就会从骨骼中“借用”钙质。长此以往,这种持续的钙流失将增加罹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众多研究已表明,钠盐的摄入量与髋部及椎体骨密度的下降之间存在相关性。
我国居民的钙摄入量普遍不足,若再加上食盐摄入过量,无疑会对骨质疏松问题造成进一步的负面影响。鉴于此,我国当前的健康指南特别建议,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遵循低盐饮食,对于成人而言,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不超过6克,而老年人则应更为严格,不超过5克。
如何控制盐的摄入量?
中国居民钠的摄入约80%来自家庭厨房,包括烹饪时放入的盐、调味品以及咸菜。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盐的摄入呢?建议从几个方面做起:
1
用限盐罐或限盐勺提示自己用了多少盐。
2
尽量减少食用那些富含咸味的零食和快餐,因为很多这类食品,例如薯片、汉堡包以及比萨等,都含有相当高的钠量。另外,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食物,如豆瓣酱、辣酱、榨菜、酸泡菜、腐乳以及咸鸭蛋等,其中所含的隐形盐分同样值得警惕。
3
在选购食盐时,可以考虑选择低钠盐作为替代。而在购买包装食品时,则应仔细查看营养标签,优先选择那些钠含量较低的产品。
4
食品不咸并不代表其不含盐。例如话梅、番茄酱、面包以及夹心饼干等,尽管它们在口感上可能并不显得咸,但实际上却含有一定量的“隐藏钠”。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