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翔安马巷司法所:夯实“五线”工作法,助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街道常住人口约16.4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6.81万人。近年来,马巷司法所树立“以有为争有位,抓规范求创新”思路,全面发挥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职能作用,先后被授予“省级规范化司法所”、市级“十佳规范化司法所”、“群众满意的基层站所”等荣誉称号。

夯实基础,规范程序,打牢工作保障线。马巷司法所致力于司法所队伍建设,锤炼过硬本领,提升保障能力,展现司法所队伍崭新形象。夯实场所,配强硬件。该所紧紧围绕街道综治中心建设,加强与马巷街道沟通协调并整体入驻综治中心,综治中心二楼重新装修,还专门设立茶调室、社区矫正室、公共法律服务站等功能区域,使司法所硬件建设更具规范化,功能区域更加齐全完善,为群众办事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服务环境。制度完备,程序规范。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普法宣传和公共法律服务等各类台账,做到登记规范、管理有序。强队伍,发挥干部“头雁效应”,力抓司法所内部效能建设,强化人员作风养成,进一步正规工作秩序;结合日常会议、内部档案交叉检查等时机,采取“以老带新、集中授课研讨”等方式,抓好工作人员司法行政业务培训,所有岗位设置AB岗,确保不因人员变动导致工作断档。

提高站位,高效调处,强化矛盾化解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充分发挥四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作用,立足“抓早抓小抓细”,全面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坚持每月一排查一分析制度,突出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强化联动,多元解纷争。加强与街道、派出所联动,充分调动社区调委会的力量,全面开展排查调处工作。注重因地制宜,针对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聚焦多发、易发的矛盾,重点排查辖区邻里纠纷、合同纠纷、家庭婚姻、土地拆迁等矛盾,及时妥善化解处置,有效防止“民转刑”案件、群体性事件发生,保障护航重大项目建设、城中村整治等街道中心工作。

履职尽责,精准施矫,增强社区矫正线。着重在“精”字上下功夫,进一步提升社区矫正质量。实施精细管理,始终坚持将“三类犯罪”(危险驾驶、开设赌场和诈骗类犯罪)作为重点,及时分析研判重点对象监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置;严格执行每日信息化核查和抽查制度,防止脱管漏管。深化精准施教,注重个性矫正、精准施教,突出抓好个别教育,坚持“三言两语不嫌少、三五分钟不嫌短”做好一人一事思想工作。坚持精抓队伍,围绕“执法风险点把控、档案资料准确规范、人员作风纪律建设”等重点工作,精确抓好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队伍水平。

强化帮教,加强管控,筑牢安置帮教线。加强走访,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安帮对象家庭、思想、工作及社会交往情况,协调民政、街道、社区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困难,切实提升安置帮教工作质效。在工作中,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互动模式,及时向安置帮教对象传达一些惠民政策,鼓励和帮助安置帮教实现社会就业和自主创业,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为辖区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注重治理,普及法律,拓宽宣传服务线。创新普法宣传工作,致力在法律宣传与人民调解、社矫融合发展上谋突破。一方面,在调解过程中注重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做到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在调解中释法,在释法中调解,通过召开会议、入户走访、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学法守法先进典型和人民调解工作,引导群众理性反映诉求,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向社区矫正对象推送《村居法律顾问在身边》等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知识以及警示性案例等,要求社区矫正对象在抓好学习的同时,化身普法志愿者,既提升矫正人员的学法、守法意识,又提高了普法针对性和覆盖面。

下一步,马巷司法所将继续以“五线”工作法为抓手,用法治寻求基层治理“最大公约数”,持续推进基层法治建设。(厦门市翔安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