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派人到中国287年!| 地球知识局

全文2197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奈良国立博物馆举办的第76回正仓院展吸引了全球文博圈的关注,其中日本遣唐使的影响力尤为深远。

02遣唐使在中国隋唐两朝时期,不仅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制度,还吸收了中亚、西亚等地的文化精华。

03除此之外,遣唐使的派遣还具有重要的外交目的,旨在提升日本在东北亚的国际地位。

04正仓院收藏了大量来自唐朝的宝物,以及日本利用学习到的中国技艺自行制造的各种宝物。

05由于唐朝衰落和政治动荡,日本逐渐失去了向唐朝学习的兴趣,遣唐使制度最终在公元894年废止。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703-文化强势硬控

文字:杔格

制图:e / 编辑:e

今年10月底,全世界的文博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大盛事,这就是奈良国立博物馆举办的第76回正仓院展

经过近两个月时间的紧张准备工作,“地球知识局·2024正仓院特展”考察团,也顺利在11月4日正式发团,我们与潜心十多年研究正仓院的龚婷博士会合,开启了一年一度的正仓院特展之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注:考察途中的一些掠影

正仓院有多么特别,竟能引得全世界的瞩目?这其中,不得不提到一个传奇群体——日本遣华使

中国文化,就是世界文化

所谓“日本遣华使”,其实是现代历史学者们创造的一个新名词。具体而言,其实指的是中国隋唐两朝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的各种使者,在隋朝时期叫“遣隋使”,在唐朝时期叫“遣唐使”。其中,又以“遣唐使”的影响最为深远。

图片

▲图注:其中包括李白的好友——阿倍仲麻吕

他的中文名叫晁衡

唐朝的中国,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其政治制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中心。日本通过派遣遣唐使,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以期推动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注:“昭昭有唐,天俾万国”

(图:壹图网)

无论是遣隋使,还是遣唐使,虽然遣华使在字眼上都和中国有关。但遣唐使到中国,其目的远不止于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制度。

在当时,唐朝的开放政策以及国力情况,使得它成为了多元文化的汇聚之地,来自中亚、西亚甚至更远地区的文化和知识在这里交流融合。这次正仓院展览中,就有很多具有中亚、西亚元素的文物。

日本遣唐使在长安的学习,不仅限于中国的经典著作和制度,还包括了这些外来文化的精华。

图片

▲图注:唐代文物中的胡人形象

(图:壹图网)

遣唐使的派遣,实际上是一次全面的文化和技术的汲取之旅,旨在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

通过与唐朝的交流,日本间接地学习到了来自西域各国的丰饶物产和文化。这些文化成果,通过遣唐使带回日本,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多元发展。

此外,遣唐使的派遣还具有重要的外交目的。通过与唐朝的交流,日本希望提升自己在亚洲,特别是在东北亚的国际地位。这种外交策略,使得日本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图片

从中国带回来的宝贝,放到哪了?

遣唐使从中国带回来的宝物,主要存放在日本奈良的东大寺正仓院。这里收藏了大量来自唐朝的宝物,这些宝物一半以上来自中国、朝鲜等国。

正仓院作为一个仓库,其实里面存放的物品,不只人们平时认知中的各种宝物,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物品,比如各种简易的武器、各种旧衣服、装东西的袋子等等,当然这些物品放到现在,自然也都是文物了。

图片

正仓院于公元756年开始启用,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当然,现今的正仓院原址,已经成为了一处文物古迹,不再承担“仓库”的功能。当地人在正仓院旧址的附近,建了一处“现代版正仓院”,用它保存着正仓院里面的文物

图片

除了遣唐使从中国、朝鲜带回来的宝物外,正仓院也收藏了大量日本利用学习到的中国技艺自行制造的各种宝物。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回正仓院展中,就展出了诸多相关文物。说实话,这些日本利用学习到的中国技艺,自行制作的各种宝物,在技艺、做工等等方面,大多远逊于同期中国制造的宝物

例如这次展出的紫地凤形锦御轼,图案都没显示完整,绣的线有时也不连续。按照当时中国的标准,绝对是一件残次品,必须得回炉“重开”。

但对于当时的日本而言,能达到这种工艺,已经属于高超技艺,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一件宝物。本次陈展上,该宝物也属于着重推介的一件物品。

图片

再比如本次出展的奈良时代的一些金银器,日本的做工也偏向原始画风,完全无法和同时期中国的精湛金银器比拟。为此,龚婷博士还和我们半开玩笑地说:“看完这个,赶紧回国去何家村‘洗洗眼’。”

图片

硬控287年,日本不派人了!

唐末,遣华使制度历经近三百年。日本通过学习唐的文化制度,建立了律令制,其社会文化有了巨大进步提高

然而随着唐朝的日渐衰落,唐朝的政局动荡不安,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受到很高的待遇。日本人面对中国动荡的政局,自然也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而且就连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所以日本国内逐渐失去了向唐朝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则是经过二百多年的学习,日本人自认为把当时世界上的文化,该学到的都学到了。所以他们对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需求不再像初期那么迫切,因此再派遣遣唐使已经不是很必要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注:文化、建筑、艺术、宗教,学了不少

(图:壹图网)

在日本人的认知中,除了文化已经不需要交流外,经济层面他们也认为是负收益。由于遣唐使促进了中日两国的交流,两国的贸易也不断发展,日本地小资源不足,唐朝赴日贸易不断增加,以前靠遣唐使带回唐货,后来通过商人就能完成,所以遣唐使在贸易上的作用已经不大。

而日本派遣遣唐使来中国花费非常巨大,这对于日本政府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出使航行艰险,很多使臣也对此感到畏惧。

综合多种原因,遣唐使制度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所以在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遣唐大使的奏请,正式废除了自公元607年以来,延续了287年的遣华使制度

图片

▲图注:最后一任遣唐大使(未成行)菅原道真

被后世日本奉为“学问之神”、“渡唐天神”

虽然遣唐使制度消亡了,但是日本和中国的联系并没有断开。在中国宋朝时期,两国之间的商贸、文化往来依旧频繁,中国文化依旧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甚至某些层面的影响力,超越了唐朝。

例如日本许多受唐朝影响创立的寺庙,这些寺庙在创作缘起图的时候,画面中的中国人形象并不是唐人的形象,而是宋人,出现了“以宋代唐”的文化现象。

图片

▲图注:比如《誓愿寺缘起绘》(局部)中表现的

遣唐使被废止后,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本在消化与吸收唐文化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日本土著文化遗产,创造了一种独具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这就是所谓的“平安文化”

图片

▲图注:来自平安时代的风雅

(图:大河剧《致光之君》剧照)

平安文化”,为日本人的国族构建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其中产生重要作用的,便是遣华使为日本带来的众多文明。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地球知识局

END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