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海亮:以高品质阅读 和大山里的孩子一起看世界

过去的七八年时间,我一直在云南、贵州、四川支教,当大家听到我的自我介绍时,常常会问:“七八年的时间,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山里多苦啊,你的家人支持你吗?”“你太伟大了!”

事实上,作为一名普通的支教老师,在大山里的每一天,都是普普通通的日子。在这些普通而平淡的日子里,我似乎做了许多支教老师不曾坚持做过的事情——坚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正是因为这样看似“普通”的坚持,孩子们和我,我们一起创造了一些小小的奇迹……

图片

彝族的孩子们

用儿歌和童谣开启阅读之旅

想象一个场景:作为教师,你刚接手了新的一年级班级,可是你说汉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听不懂,你该怎么办呢?

2021年,那是我支教旅程中最艰难的一年。那一年的9月,我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大凉山的瓦拖小学,迎来新的一年级24名新生,全是彝族孩子。这24个孩子,能听懂汉语的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孩子听不懂汉语,也不会说。其中,小良、小沙、小西(均为化名)等几位同学的身心发展水平,几乎就是三岁孩子的水平,这几个孩子不仅不会说、听不懂汉语,甚至连彝语水平都很弱。

瓦拖小学在美姑县,美姑处在大凉山腹地,自古以来就很闭塞,这里外出打工的人相对较少,和汉族的往来也不频繁,所以整体上汉语水平比较弱。尤其是当地的青年和中年女子,能说汉语的很少。这些不会说汉语的彝族妈妈,也没办法教孩子说汉语。少部分彝族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时说彝语的次数都很少。这是导致孩子们汉语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这些孩子,要和全国的一年级小朋友一样,进入学校就要开始学习汉字,学习拼音,学习阅读和写字。对于彝族的孩子来说,太难了。对于一年级的老师来说,也很难。

在迷茫和忐忑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找到了方向——带着孩子们阅读,以经典阅读作为突破口,让孩子们学会说汉语,学会写汉字。

2021年的9月份,我们每天诵读《日有所诵》。《日有所诵》是由研究和推广二十多年儿童阅读的亲近母语平台研发的一套经典诵读文本。一年级的《日有所诵》,绝大部分都是经典的儿歌童谣,充满了节奏感、韵律感,浅显易懂,能玩能唱能跳。

数字歌

金 近

一二三,爬上山,

四五六,翻筋斗,

七八九,拍皮球,

十个手指头,就是两只手。

这是一首数字歌,多好玩呀。“一二三,爬上山”,边读边爬;“四五六,翻筋斗”,边读边转动身体;“七八九,拍皮球”,边读边假装在拍皮球;“十个手指头,就是两只手”,读儿歌,骄傲地伸出我们自己的双手。我们还可以边读边拍手,不仅可以自己拍,还可以和同桌拍;我们还可以站起来,边读边拍桌子,拍肩膀,拍身体;我们还可以跳起来,读出节奏,跳出节奏……就这样,一节课,我们不只是读了一首儿歌,我们还认识了数字,学会了“爬山”“翻筋斗”“拍皮球”,知道了“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头”。除了知识,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唱跳玩中诵读、学习,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学习的乐趣。不会说汉语没关系,听不懂没关系,在游戏中,在表演中,我们走近汉语,走进母语。

这样的学习,一直持续着。每一天,我们都在诵读最好玩最有趣的儿歌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上天了,入地了,腾云了,驾雾了……”“海龟妈妈,沙滩扒扒,生下蛋蛋,盖上沙沙……”就这样,孩子们慢慢听懂一些汉语了,孩子们慢慢会说一些汉语了。

2021年的10月份,按照教材的进度,早该进入拼音的学习了。但是,我没有这么做。孩子们刚刚学会一点汉语,如果突然改为拼音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那简直是“天灾”。拼音是另外一套系统,字母的难度,声调的难度,拼读的难度……都会打垮孩子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和自信。所以,我们继续诵读趣味十足的儿歌童谣。此外,我们开始诵读语文书里的儿歌童谣。一年级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节奏感、韵律感十足的儿歌童谣,我把这些挑选出来,带着孩子们用拍手读、唱跳读、表演读,甚至是演唱的方式,学习教材里的儿歌文本。两个月过去,班里几乎所有孩子都能听懂汉语了。更重要的是,在儿歌童谣的诵读中,孩子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开心的笑。他们没有因为听不懂汉语,没有因为啥也学不会,而成为自我放弃的孩子。在诵读中,孩子们找到了自信。

图片

开心阅读

我拿最好的故事“喂”给孩子们

2021年的11月份,我们开始学习拼音,在学习拼音的同时,孩子们也开始慢慢写一些简单的字。与此同时,我利用午读时间,带孩子们读图画书。这些书,是亲近母语公益捐赠给我们的,书目来自亲近母语的儿童分级阅读书单,都是精选的经典图画书。《妈妈买绿豆》《我爸爸》《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团圆》……最开始,孩子们自然很难听得懂图画书里的文字,但是因为有画面,孩子们看着图画,听老师大声读故事,孩子们把声音和画面联系起来,画面有了声音,声音有了画面,故事就动起来了。就这样,一天读一本两本,一直读下去。

再后来,我开始带着孩子们读整本书。最开始是《新母语•子集》,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每天给孩子们读一个故事,不到一个月,一本书就读完了。我还带着孩子们读《节日的传说》,这本书里都是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故事。孩子们太爱听故事了。正如朱自强教授所说,孩子们是故事思维。没错,所以,我拿最好的故事,“喂”给孩子,助力孩子的精神成长。

2022年7月份,一年过去了,我带着孩子们读完了一年级的《日有所诵》,读了300多本图画书和好几本整本书,我们还吟诵了50多首古诗词。一年的时间,孩子们从不会说汉语,听不懂汉语,到平均识字量达到700+,有的孩子几乎达到了独立阅读的能力。一年结束,孩子们平均分达到70多,这在当地是一个奇迹。过去,大部分一年级的班级,语文平均分都在三四十分,好一点的也就是五十多分,能达到及格都是相当不容易的。

小良、小沙和小西这几个孩子,虽然他们的考试成绩并不好,但是他们都能说汉语了,能写字了,能诵读几乎所有的《日有所诵》篇目,还敢于举手回答问题、上台分享,他们的脸上不是对学习的恐惧,而是对学习的渴望。如果没有大量的诵读和阅读,这几个孩子能识字吗?他们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来学校吗?他们能有机会一起上台去展示、分享吗?

事实上,在瓦拖小学的一年时间里,除了一年级的经典诵读、图画书阅读之外,其他年级也都开展了经典阅读课程和活动。二年级的孩子们,读《中国神话和传说》《我想养一只鸭子》《属鼠蓝和属鼠灰》等等;六年级的孩子阅读《童年》《鲁滨孙漂流记》等等。此外,我们还以亲近母语“中国的文化”书系为依托,带着孩子们走进中国的传统文化。

经典阅读,不仅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反而让所有年级的成绩都有大幅度提升。除了成绩上的变化,孩子们的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都提升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身处大山深处的彝族孩子,因为阅读,他们有了接触丰富的语言的机会,有了接触优秀的故事和伟大的灵魂的机会,他们还通过阅读看到了世界的广博和美好。

图片

阅读已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如果每个人都一样,世界会怎样?

在偏远山区,很多孩子因为是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很少;还有一些父母,尽管在孩子身边,但是却不懂得如何养育孩子,导致很多孩子少言寡语,不知道如何与同伴相处,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状态。

小以就是这样的孩子。2023年6月,我来到大凉山的尔且小学任教,遇到了四年级的小以。他经常逃学,总是被妈妈打着来学校;经常哭鼻子,哭的时候躺在地上,歇斯底里;和同学几乎没有来往,不和四年级同学玩耍,他的朋友几乎都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二年级的小弟弟;平时的他,很少能穿着干净的衣服来学校,早晨也不洗脸,鼻涕流到嘴角边;很少能按时完成作业,作业潦草、不整洁;见到老师总是躲得远远的……小以的哥哥上初中了,但几乎是辍学状态;妹妹二年级,比小以情况好一些,但也总是迟到,完不成作业。

有一天,小以和一位同学发生了矛盾,他又开始大哭起来,攥紧拳头瞪着对方。我问发生了什么事情,小以不说话,旁边的同学告诉了我事情经过,原来并不是小以的错。我拍拍他的肩膀,安慰了几句,他没有过多的反应,依旧是一副要揍人的架势。我又抚摸了一下他的头,并请对方给他道歉。此时,小以慢慢动了一下,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看着小以哭得脸都花了,我轻轻拉着他去洗脸,他顺从地开始移动了。我感觉到,他似乎对我有了一丝的信任。

但是,小以在四年级依然是一个不受待见的孩子,同学们都疏远他。这时,我想到了一本书——《加斯东,问个不停的小孩——关于世界的哲学课》。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哲学的经典书籍,我想借这本书,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一些有趣的哲学话题,希望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够去思考生活和世界,思考人和人的关系。

我们从这个问题开始讨论——“我们大家一样吗?”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起初,孩子们的答案大都是“不一样”:有的是男生,有的是女生;有的胖,有的瘦;有的力气大,有的力气小;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

很快,有的孩子开始说,我们也有一样的地方: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五官和四肢;我们都会说话……

孩子们的话并不惊艳,但这是他们最真实的思考,也是他们步入哲学世界的第一次思考。我给孩子们掌声,鼓励这些大山里的孩子大胆表达,积极思考。在哲学的世界里,思考没有好与坏,不分对与错。

分享结束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都一样,会怎么样呢?

是啊,如果我们都一样,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孩子们又启动思考的大脑,去寻找无限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都一样了,爸爸妈妈就分不清自己的孩子了;如果我们都一样,就认不出谁是谁了;如果我们都一样,男生女生也分不出来了;如果我们都一样,打架时都找不到仇人了(看来孩子们平时没少打架,这个理由惹得班里哄堂大笑)……

是啊,如果我们都一样,这个世界就没那么有意思了。所以,最后孩子们还是觉得,大家不一样好一些。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那么,有一些同学睡觉比较多,有一些同学比其他人更调皮,有一些同学成绩不好,有一些同学不太爱说话……这样的同学有错吗?

孩子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有趣。我们也开始讨论小以,讨论小伍(班里另外一位不太被“待见”的女孩子)。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孩子们说起小以时,开始少了一分嫌弃、多了一分理解。原来,小以可以不同,他本来就和大家不同。

紧接着,孩子们再次动手动脑,选择身边的5个人,写出他们独有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寻找,孩子们再一次认识到,我们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正是因为这种不同,世界才变得更加精彩和有趣。

最后,我们一起朗读金子美铃的童诗《我和小鸟和铃铛》,“铃铛,小鸟,还有我,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后来,班里开始悄然发生一些变化。小以笑得越来越多了,他和四年级同学有互动了。再后来,我们读《伊索寓言》,我们一起聊书里的狐狸。孩子们对狐狸的一般印象是狡猾的,可是《伊索寓言》这本书中,和狐狸有关的故事有很多。我问孩子们,这些故事里的狐狸难道都是狡猾的吗?孩子们发现,原来狐狸不都是狡猾的,狐狸也是有很多面的。他们说,寓言故事里的狐狸,和新美南吉童话里的狐狸,也是不同的。他们对自己、对他人,似乎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年多过去了,如今的小以已经是五年级的孩子。他几乎不再迟到了,也很少会旷课了;每天来学校时,也都是干干净净的;他已经能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了,读书写字都有进步,成绩也开始变好了;更重要的是,他在班里开始主动发言了,还能够和同学们一起打篮球,一起玩耍了;这个学期,他还担任了“代理校长”,自信大方地站在台上主持活动,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

图片

学习自主阅读

提问和讨论成为我们最常用的阅读方式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了这么多书,阅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阅读仅仅是经典阅读吗?阅读仅仅是帮助孩子去看到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吗?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指出,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所以,教育应该是指向生活的,阅读又何尝不是呢?那么,如何才能将阅读与生活联结在一起呢?

于是,我和孩子们开启了新的阅读之旅,走上了新的阅读探索之路。

记得曾和一个毕业班的学生共读《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之初,我们通过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方法了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孩子们独立制定阅读计划,并坚持每天提几个关于该书的问题,为研究性阅读做好准备。

提问是一种学习方式,提出好问题就是一次有价值的学习之旅。因此,我鼓励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且要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

于是乎,在孩子们的阅读笔记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马克·吐温为什么写这本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汤姆为什么这么调皮?他真的是一个“坏孩子”吗?

作者是不是美化了“汤姆”这个角色?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孩子吗?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接着,我们讨论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有的说不幼稚的,有的说和书本紧密相关的,还有的说不太容易找到答案的……根据大家的讨论,每一位学生可以选3个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这依然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孩子们先讨论“有价值的问题”,有了一些共识之后,再选取自己的“有价值”的问题。

提出问题,选取问题,然后去研究问题。孩子们带着自己的问题,需要去查资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查阅资料和研究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说自己提的问题找不到支撑的材料,我就提示他们换一种方式去提问,换个关键词去查询资料,也许就有希望了。

有的孩子说自己提的问题没什么价值,这个问题没必要去查。我就鼓励说,发现自己的问题是没那么好的问题(封闭式问题或很浅显的问题),说明你也在思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还有的孩子没有查找资料,而是仅仅根据书中的内容,把自己想到的写了出来。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想法,指出能够独立思考很不错,然后鼓励他们,是不是可以再多去思考一些?因为,当我们停留在自己思考的水平时,是没有办法进步的。而多去查阅一些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做的,是不是会有更多的认识以及更大的进步呢?

学习源于思考,思考始于提问。这次研究性阅读是一次尝试,整个研究性阅读过程中,最好的结果不是孩子们画出来的那一张张精美的研究海报,也不是孩子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获得的研究结果,而是他们提出的一个个有趣、生动且五花八门的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让我知道,其实每个孩子是如此的不同,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同、思考的方式不同、思考的内容也不同。而有一些看似没有价值的问题,随着孩子们的不断追问,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而深邃,似乎背后可以有很多值得去探究的东西。从此以后,边阅读、边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讨论自己的问题,便成了我和孩子们常用的阅读方式。

读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时,孩子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春节是什么样的日子?书包是什么造的?为什么黄瓜是绿色的?人为什么会近视?为什么恐龙灭绝了?没有水的世界会怎样?彩虹是怎么形成的?世界没有食物会怎样?人类消失了会怎样?孩子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和探索世界。

读《时间机器》时,孩子们对埃洛伊人和莫洛克人很感兴趣,也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要把未来人类设定为这两种人?未来有可能出现更多种类的人类吗?人类的未来真得如此悲观吗?我们有可能避免这样的未来吗?

沿着这些问题,孩子们思考的,不再只是书本上的内容,他们开始思考更加宏大的课题,他们开始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片

期待美好的未来

写在最后

纪录片《教书匠》里,一位嘉宾老师曾说到老师的高度,他说即使是小学老师,也要成为一座山峰,让孩子爬上去,看到更广阔的、更辽远的世界。

作为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我们经常会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但是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教师,仍然为数不多。

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很多教师觉得,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踮起脚尖能够得着的地方。而在我看来,还有另一种视角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伙伴一起创造的学习环境中,所能达到的高度。所以,教师的高度会决定班级的高度,也几乎会影响每一个孩子的高度。

我相信,阅读是帮助教师和学生成长的最好途径。和孩子们借助一本本经典的书籍,走进一个又一个世界,走进一个又一个伟大的灵魂。

在经典阅读中,和孩子一起去认识自己、探索世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注:文中孩子的名字均为化名

作者简介:

付海亮,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尔且小学教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2022“阅读点亮未来”年度点灯人;第二届点灯人素养大赛特等奖获得者。2017年至今,分别在云南、贵州、四川支教,探索乡村教育,推广乡村儿童阅读。支教期间,帮助山区儿童募捐图书、建立家庭图书角,培养阅读习惯;参与研发晨诵课、整本书阅读课等课程,参与编写《明亮的文学课》,培训指导乡村教师开展阅读课程及阅读活动、开设校本特色课程等。

作者:付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