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把艾称为地之阳。艾火是纯阳之火,能通三阴走十二经。
什么是艾灸养生法?
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用热刺激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目的治疗方法。
艾属于纯阳植物,艾灸时所产生的温热可为身体补充阳气,将寒气排出体外。
艾灸特别适合现代人养生调理,尤其适合中老年人。
艾灸的作用?
《扁鹊心书》中说:“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益可得百年寿矣”。
艾灸保健,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1、温通经络,祛寒除湿;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2、温补益气,回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
3、预防疾病,保健强身;养颜美容,延缓衰老。
此外,艾叶有异香,熏烟还能驱蚊蝇,清瘴气,杀毒。
适合艾灸的群体为阳气亏虚、气虚、血虚等人群。
艾灸能治疗又能调理,还能保健;既适宜病人,又适宜健康人。艾灸有良好的双向性调理作用,没有一种排毒方法安全性超过艾灸。
1、看颜色:好的艾绒呈土黄色,而劣质的艾绒呈青色/青黑色,茎秆颗粒很大;当年的艾绒是青绿色、青黑色,味道浓烈。
2、闻艾味:品质好的艾绒气味芳香且清淡。品质差的艾绒味道很浓且刺鼻,甚者还有霉味。
3、摸质感:好的艾绒摸起来柔软细腻,而差的艾绒手感很粗糙。
4、捏紧实度:好艾条艾绒容易抱团,端口紧实细腻,密实度好,即使把包装纸撕掉,也不会完全散掉,燃烧全面,温灸更到位;劣质艾条,包装松散,把包装纸一撕掉就会散落,燃烧不全面,药性不均匀。
5、感受艾火:好艾条火力柔和不烈,渗透力强。差的艾条火刚烈,渗透力不强,易有灼痛感。
6、看燃速:好艾条的绒细腻蓬松,相对劣质艾条杂质要少很多,所以好艾绒燃烧速度快于劣质艾条。
7、看灰烬:好的艾条燃烧时烟是淡白色,燃烧后的灰烬是灰白色的,摸起来细腻柔滑,不容易散落;劣质艾条燃烧时火比较烈,味道刺鼻,艾烟较大,燃烧后的灰烬是黑灰色,四处散落,摸起来粗糙有颗粒。
艾绒的比例
艾绒的比例如5:1,8:1,10:1,30:1等,是评判艾绒细腻程度、品质高低的重要指标。比例越高,艾绒越细腻,燃烧时烟越轻和,火力越温和,穿透力越好,不伤经络,燃烧时艾灰不容易掉落。
艾灸手法: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
要求
1、舒服姿势:或坐或卧,放松,充分暴露穴位,要有依靠、稳妥舒适,能够持久。
2、取穴准确:宜少不宜多,应选要穴。
3、距离适当:艾条燃着的一端,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
4、施灸顺序:先灸上,后灸下;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面,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
5、施灸部位:最常用的是背部、腹部及四肢。这些部位肌肉丰厚,又不常外露,即使有小疤痕也无妨碍;脏腑病多用俞穴、募穴,都在背部腹部。
6、操作时间:每次10-15分钟,皮肤丰厚处可30分钟左右,以施灸部位出现红晕为度。每日一次,一般7-10次为一疗程。
7、灸量判断:灸至局部潮红,身出微汗为度,且感气在原处往返,全身周流,上下连贯。
1、四季皆可灸,没有特定季节。
2、艾草为纯阳之品,能够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阳益气。夏天自然界阳气最旺盛,两者阳热相合,作用更强。冬季是自然界和人体寒气最重的时候,冬季艾灸对寒性体质的人群而言尤其重要。
3、一日之中,上午较好。早上阳气升发,中午午时最旺,而后渐减退。
具体时间因人而异:①调理脾胃功能在早上9-11点;②失眠症在晚上灸比较好。
4、日常保健时间没有固定要求;时间长短要以局部皮肤出现变化为准:皮肤慢慢变红,出现红晕,就可以停止。
对于大多数养生保健而言,并无特殊时间限制。
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定位法),以患者手指的某部折作一定分寸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①中指同身寸法
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
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背部的横寸。
②拇指同身寸法
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
用于四肢部取穴。
③横指同身寸法
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
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
足三里
在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处。
俗语云,长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足三里为养生保健第一要穴,能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
神阙
位于脐正中,任脉之穴。
功能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
关元
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人体重要补穴之一。
培元固本、补益下焦,凡元气亏损均可使用。
气海
关元与神阙连线中点,脐下1.5寸处,人体重要补穴。
天枢
【定位】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月经不调,痛经。
中极
【定位】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
中脘
任脉之穴,脐上4寸,具有调胃和中、补虚益气、健脾化湿之功效。
大椎
第七颈椎下端凹陷处,督脉经穴,诸阳之汇,功能益气壮阳。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
百会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或当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
【主治】中风,痴呆;头风,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腹泻。
背俞穴
【定位】
肺俞(BL13):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BL15):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肝俞(BL18):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BL20):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肾俞(BL23):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肠俞(BL25):当笫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命门
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
三阴交
足太阴脾经穴,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能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是“妇人防病第一穴”。
腰阳关
【定位】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
风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耳鸣等;感冒,鼻塞,目赤肿痛,耳聋,口眼歪斜,颈项强痛 。
合谷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诸疾;诸痛症;热病,无汗,多汗;经闭,滞产。
曲池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手臂痹痛,热病,高血压;腹痛,吐泻;五官疼痛;瘾疹,湿疹,瘰疬。
至阴
【定位】足小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
涌泉
【定位】足趾跖屈时,约当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
【主治】昏厥,中暑;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大便难,小便不利。急救要穴之一 。
太溪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 。
内关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呃逆,胁痛,胁下;中风,失眠,眩晕,郁证;热病;肘臂痛。
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
印堂
【定位】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主治】失眠、健忘;鼻塞,鼻衄,鼻渊;头痛,眩晕,小儿惊风,产后血晕。
水沟
【定位】在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界处 。
【主治】昏迷,晕厥,中风,中暑;鼻塞,鼻衄,面肿,口歪,齿痛,牙关紧闭;闪挫腰痛。
1、流感
灸法:大椎、肺俞、风池,曲池、外关、合谷(左鼻塞则灸右合谷,右鼻塞则灸左合谷)
2、眼肿、面浮、黑眼圈
主穴: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
灸法:腹部穴位一般不少于30分钟,灸涌泉和足三里15-20分钟即可。
还可按摩眼睛周围穴位如:睛明、承泣、四白、太阳等。
3、风湿痹证
(1)关元、气海、神阙、命门、腰阳关。
(2)神阙、足三里,兼灸脾俞、肾俞。每天灸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备注:①受累关节局部艾灸,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②凉痛感较重:直接灸阿是穴直接驱赶寒气。一般10天左右就会看到效果。
4、胃脘痛
主穴:中脘、足三里。
配穴:肝气犯胃的加期门穴,脾胃虚寒的加胃俞穴。
5、慢性结肠炎
主穴:脾俞、大肠俞、天枢。
配穴:足三里、上巨虚。
6、失眠
主穴:涌泉、百会、神门;各灸30分钟左右。
大椎穴放血后艾灸,艾灸大椎和涌泉穴时间要在10-20分钟,重症加灸百会、神门两穴。
7、哮喘
主穴:定喘、大椎、肺俞、膻中、足三里。
配穴:丰隆、中脘、内关。
8、黄褐斑
主穴:大椎、神门、涌泉(调理神经系统);关元、肾俞、命门(调理内分泌系统);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调整消化系统)。
9、子宫肌瘤
足三里、三阴交,神阙、子宫。
10、痛经伴呕吐。
血海配合足三里。
禁忌部位:部分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孕妇少腹部、腰骶部。
禁忌病证:高热、大量出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某些传染病、抽风期间。
禁忌情绪:过饱/劳/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怒者。
其他禁忌: 身体极度衰竭,或无自制能力的人。
忌食生冷、辛辣之物,以减少返病现象。
1、艾灸过程中、后注意保暖。室温调节至适当,避免风吹寒,施灸时可以开窗调换空气。
2、艾灸时不要碰冷水,治疗前后30分钟最好不要冲凉,艾灸后半小时可以洗热水澡。
3、掌握刺激量:要循序渐进,先小剂量,或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渐加大量。
4、灸后不宜马上进行剧烈活动:宜休息5-10分钟。
5、艾灸期间不要生气,灸后保持愉快的心情,精心调养勿过劳。
6、艾灸期间不要吃食物,灸后半小时才可以进食。
7、艾灸前后勿过于饥饱:过饥,易晕灸;过饱,则腹胀。
8、晕灸:多与初次施灸或空腹、疲劳、恐惧、体弱、姿势不当、刺激过重等有关。要留心观察,一经发现立即停灸,让患者平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