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摆拍视频,或是损害了消费者利益,透支了公众爱心;或是以假乱真,欺骗网友感情,误导舆论,甚至带偏社会风气等。有的还钻法律空子,游走于虚假与真实之间的“灰色地带”,在“新闻”与艺术创作之间“打擦边球”。
记者调查发现,网络平台上,虚假摆拍视频屡见不鲜,频频引发争议。一些“自媒体”账号通过制造假事件、捏造假人设来博眼球、收割流量;造假视频的背后,往往有分工明确的运作团队。(12月24日新华社)
现在进入了“全民短视频时代”。有数据显示,目前网络视听用户达到了10.74亿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151分钟。但随着短视频的爆红,视频造假也随之出现,一些人为了吸引流量、骗取关注,或就是为了直接获利,制作假视频,这背后还有专业的造假团队介入,形成了灰色产业链。
比如前不久获刑的“凉山孟阳”,背后就有专业的造假团队,有公司对“凉山孟阳”等“卖惨”网红进行包装,在网上开设运营店铺,编造“卖惨”剧本,从外地低价购买农产品,打着“凉山土特产”“助农”“原生态”等旗号通过网络直播销售。诸如“女孩考上大学跪谢父母”“小学生巴黎丢寒假作业”“喂住院婆婆吃泡面虐待婆婆”等,就都较为常见。更有甚者,为了制造流泪场面,还会采用滴眼药水、掐孩子等手段,还谎称帮助哑巴母子销售家产苹果,实际销售的却是市场上的苹果……这些虚假摆拍视频,往往还掌握了“流量密码”,在短视频平台“霸屏”,更加剧了负面影响。
这些虚假摆拍视频,或是损害了消费者利益,透支了公众爱心;或是以假乱真,欺骗网友感情,误导舆论,甚至带偏社会风气等。有的还钻法律空子,游走于虚假与真实之间的“灰色地带”,在“新闻”与艺术创作之间“打擦边球”……
摆拍造假短视频以假乱真,不利于行业规范发展、健康发展,还会将行业带错了方向。虚假摆拍视频已成顽疾,屡禁不止,关键相关治理要“实打实”,要出“实”招,要拳拳到肉,不出“虚招”。
对此,需要平台能够严格审核把关,加强内容审核和监测,尽好自身的管理责任,更不能任由造假、恶俗等违法违规视频“搅浑水”。如要厘清短视频“摆拍”与“真拍”的界限,演绎类作品不能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2023年7月,《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发布,其中就明确要求“自媒体”发布含有虚构情节、剧情演绎的内容,网站平台应要求其以显著方式标记虚构或演绎标签。
监管部门则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平台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责任,对于发布虚假信息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责任人员,要能依法予以惩治,让其承担相应责任。尤其是对那些故意利用网络造谣、传谣、通过制作假视频牟利的不法行为,要能依法严惩。揭开造假短视频“画皮”考验监管“刀法”,监管“刀法”要有力度也要有精度。广大网友也要擦亮眼睛,增加防范意识,提高对网上虚假信息的鉴别、识别能力,避免自己间接成了造假短视频的“推手”。
莫再任由虚假摆拍视频“霸屏”了。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摆拍短视频也不能继续游走于“灰色地带”,要去伪存真,“动真碰硬”,形成合力对虚假摆拍视频等违规不良内容予以有效遏制,促进短视频行业规范发展、健康发展,能够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而不至于给社会舆论和公序良俗添乱。
作者 戴先任
责任编辑 吕世成 陈洁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