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说纪】大数据助力监督下沉落地

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基层监督存在“远、弱、散、难”等问题。加强基层监督,必须延伸监督触角,聚合监督力量,激活“末梢神经”。大数据监督作为新时代具有创新特性、极具发展潜力的监督手段,是推动基层监督治理的杠杆和支点。今年以来,我们通过构建大数据模型,从“小切口”入手,在推动整治偷运偷倒固体废物这一突出问题中,发挥数据“驱动力”,增强监督“硬实力”,助力监督下沉落地、融入基层治理。

2023年底,我们收到审计部门移交的某县取土坑回填复垦项目质量问题线索,一些看似平整的良田在挖开表面覆土后,存在建筑垃圾。随后的走访中,有群众反映近来屡有外来车辆非法倾倒渣土。通过信息串并分析、车辆轨迹研判,我们发现两类问题具有高度关联性,随即将“跨区域偷运偷倒固体废物违法行为”作为“小切口”监督项目,组织专门力量兵分多路,对该县高标准农田项目、高速公路取土坑回填复垦项目开展深入调查。运用大数据赋能,多层次、多维度、多轮次交叉比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招投标、偷运偷倒处罚等各类数据,通过监督模型研判、数据碰撞分析,我们很快发现了涉嫌串标围标、以次充好、玩忽职守以及行贿受贿等问题线索。

专案组循线深挖,摸清了渣土跨区域转移的“套路”。原来,一些土方老板利用工程渣土跨省监管漏洞,采取暗度陈仓的方式,将掺杂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残留物的工程渣土从外地偷运到该县,并在高速公路取土坑回填复垦等项目中使用。负责项目现场监管的公职人员收受老板所送财物,为其承接工程提供帮助。建筑渣土填埋农田不仅损害土壤结构和肥力,还会对地下水、生态环境等造成不良影响。对此,我们与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坚持环境违法与干部贪腐问题一起查、公职人员与不法商人一起查、单位与个人的问题一起查,只要违规违纪、侵害群众利益,就坚决一查到底。最终,我们厘清了工程渣土的灰色产业链,破获了钱权交易线,挖出了偷倒渣土的犯罪团伙,先后留置了1名国有企业项目负责人和1名领导干部。

深化大数据运用,既要唱好数字监督的“拿手戏”,又要做实各类监督贯通协调的“联手戏”。为破解基层监督存在的力量松散、人员不足、“熟人社会”监督难等问题短板,我们用好片区协作工作机制,探索实行“1+3+X”协作机制,即由联系乡镇的纪检监察室牵头、3个镇街及下辖“X”个村居片区协作,人员统一调配、线索规范移送、案件协作办理、监督交叉开展,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测量机构力量,构建起“数”智慧引领、“室”统筹协调、“片”联动响应、“专”有效补充的立体监督模式,实现由“单兵作战”向“多方协作”迭代升级。截至目前,该偷运偷倒固体废物系列案件已立案35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4人,2人被移送司法机关。

问题既是着力点,又是突破口。这要求我们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将监督办案经验及时转化为数据模型,修订数据比对规则,动态校准监督方向,加强信息分类核查,据此推动以案带案扩源。借助调整完善的数据模型,我们对该县农田项目全覆盖开展专项排查整治,以近年来使用外来客土耕地整治项目为重点,严肃查处利益寻租、贪污挪用、玩忽职守等违纪违法行为。

查处不是目的,通过大数据发现个性问题,进而推动行业管理得到有效规范才是根本。把握“由案到治”要求,我们结合耕地卫星图斑明细、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和数字城管监管系统,深化数据成果共享和综合分析,建立预警监督模型。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土方监管、监督审核、管护责任、统筹协作等问题,推动该县政府牵头出台专门制度,加强省外土方来源监管和质量抽查,强化外来客土管理,全面把控土方质量。压紧压实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交通运输等部门的日常监管责任,强化项目承接主体的违约责任和乡镇属地的建后管理责任,建立涉土部门的信息沟通会商、问题线索快速移送、监管执法结果通报等制度,形成买土、回填、建设全链条协同监管的闭环。通过系统施治、标本兼治,今年新增偷运偷倒案件较去年同比呈断崖式下降。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24期,作者:江苏省南通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姜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