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翠茹
小小沙棘“浑身是宝”,果实、籽、叶都可以利用,是药食两用的植物珍品,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青海是全国沙棘资源分布主要省份之一,总面积达245万亩(1亩≈0.0667公顷),也是世界上沙棘资源分布海拔最高的地区,国家将青海列为全国沙棘产业发展重点省份之一。
近年来,青海省各级林草部门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抢抓机遇,应势而为,大力扶持推动沙棘规模化发展,逐步完善产业链,努力探索将“小沙棘”做成“大产业”,助力“两山”理论的转化、实践,青海沙棘产业发展渐入佳境。
沙棘造林正当时
“在高原地区,沙棘能在耐寒、耐旱的砂砾地和贫瘠的土壤里成活,有利于保持水土流失、改良土壤、修复生态,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地上一把伞、地面一张网’,它是当地群众和林业部门青睐的先锋树种,更是药食两用的经济林树种。”12月18日,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改革发展处处长李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到。
据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资料显示,目前全省沙棘资源面积达到245万亩,占全国沙棘资源总面积的8%。其中,天然林101万亩,人工林144万亩。全省可利用沙棘资源面积近40万亩,占全省沙棘资源总面积的17%。西宁市、海东市是全省沙棘资源重点分布地区,两市沙棘资源面积占全省沙棘资源总面积的60%左右。
青海将沙棘作为重点林草产业,全面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实施“十四五”林草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印发了《青海省沙棘资源保护利用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沙棘采摘基地建设技术规程》,以青海农林科学院为科技支撑单位,在大通县建立了1530亩沙棘良种选优繁育基地,良种母树林1000亩,采穗圃、示范林等530亩,选育沙棘优良品系品种近70个。2017年,青海省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中国沙棘良种基地。
梳理青海一些地区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系列举措,显示出各级政府、企业对促进沙棘产业发展的理解与践行。
西宁市湟源县积极打造全省沙棘产业示范县,制定了《湟源县助推沙棘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共有沙棘产业经营主体2家,其中已建成投产的企业1家,即青海隆福佳人有限责任公司,已建成年产2000吨沙棘果汁系列饮料和年产300吨沙棘保健品系列生产线各一条。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青海傲雪医药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沙棘收购及初加工,相继开发出了沙棘叶茶、沙棘果酒等沙棘类产品。从2020年至今,该企业平均每年收购沙棘果10吨以上,年产值达30余万元。
海东市平安区政府高度重视沙棘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从今年初开始,针对全区9.38万亩沙棘资源,多次召开沙棘资源保护利用安排部署会,科学谋划发展沙棘产业。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群策群力,制定《海东市平安区沙棘资源保护利用五年规划(2024-2028年)》,计划利用五年时间,投资2220余万元,拟建沙棘采摘基地4000亩,建设沙棘冷链运输及加工基地,形成“基地+采摘+冷藏运输+销售”全产业链条,探索新的资源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模式。
……
以实践为笔,青海在布局、利用沙棘的发展中不断明晰着答案。如今,青海多年生态造林栽种的沙棘,不仅改善了省内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还逐渐显现出经济价值,沙棘已经从“生态果”逐渐长成“黄金果”,实现生态与产业双赢,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沙棘企业促发展
世界沙棘看中国,中国沙棘看青海。生长于青海的沙棘主要是中国沙棘,俗称小果沙棘。高海拔、日照时间长、强紫外线以及氧气稀薄的特殊自然环境,使青海沙棘具备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特性。
上世纪80年代,原西北林学院(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研发利用沙棘,各种沙棘产品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领域,全国市场掀起“沙棘热”。
那么,青海如何推进好这一浆果资源的研发和生产呢?2000年以来,随着省委省政府“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战略实施,沙棘产业受到重视,取得一定的发展成效,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这几年,青海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开发利用经验,青海一些企业也把目光对准了丰富的浆果资源——沙棘。
提质增效,是青海沙棘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根基;研发加工,是让沙棘增值的关键环节。
12月19日,记者来到青海伊纳维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青海伊纳维康)时,企业总经理董树林刚从生产车间出来,他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最近订单很多,每天都得来看看!目前销售挺好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这对我们的企业和沙棘产业都是好事。”随即,记者和他一起走进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对沙棘产品进行包装、封箱等工作。
2011年以来,青海伊纳维康实行科技研发、精深加工、品牌建设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现已发展成为青海省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品种最全、产品最新的沙棘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目前,企业已建设形成5条产业化生产线,厂房9100平方米、生产设备320台(套),部分产品正进行二期规模化产能扩充建设。
“我们是青海省第一家可储藏3000吨沙棘鲜果大型速冻冷冻库的企业,从鲜果保鲜入手,全面开发利用沙棘叶、果皮、果汁、籽各个部分,综合利用资源,精深加工,降低成本,增加竞争力。其中,综合提取生产线可完成年提取500吨植物原料的产能,能生产沙棘黄酮、沙棘原花青素、沙棘多肽、枸杞多糖等产品,多种工艺全面涵盖了原料提取模式,目标是要实现对有限资源的完整开发利用。”董树林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青海伊纳维康遵循“在传统中创新”的理念,经过多次反复攻关,建成沙棘绿茶生产线,生产出具有先进水平的沙棘绿茶,填补了青海沙棘绿茶生产空白。
而今,从沙棘果汁的初始发展,至今涵盖沙棘茶、沙棘籽油、护肤品和保健品的丰富矩阵,青海企业正以多元化产品,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视线投向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华青是土生土长的海南人,毕业于青海医学院藏医药专业,早年,他一直在省内其他地区发展,2022年回乡创业,现已成为“莫热仓”品牌创始人。
“我们有原料基地源头供货,有种植基地及生产工厂,从源头到消费者都可溯源,工厂加工产量有保障,确保每一颗沙棘果经300多天高原大地滋养,2万公斤沙棘鲜果提取1千公斤沙棘籽,萃取50公斤沙棘籽油。今年的销售额非常可观。”莫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华青介绍到。
2021年,“莫热仓”沙棘原浆获得青海省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金奖。企业建立1000多平方米沙棘和青稞10万级洁净工厂,采用先进的灌装设备和沙棘技术,沙棘原浆从沙棘基地直接采摘生产,由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新鲜榨取原浆。目前,企业已成功通过美国食品药品国家监督管理局FDA注册认证,通过ISO9001、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同时,获得知识产权合规管理体系认证。
沙棘产业有潜力
展阅青海沙棘产业发展画卷,一个个突破振奋人心——
海东市平安区政府高度重视沙棘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加强与对口帮扶单位国家税务总局的沟通联系,协调社会专业力量,从沙棘林系统治理、高原小果沙棘优势、沙棘电商产品开发、供应链升级、渠道拓展、品牌打造等角度入手,推动沙棘产业向一体化保护、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精细化加工发展。经积极与当地企业沟通,建立了政府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模式,鼓励企业将沙棘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户增收,共同开创了经营主体受益、沙棘产业提质、生态建设增效的“三赢”新局面。
因地制宜,物尽其用,这是青海沙棘开发利用的一大特点。湟源县努力创建全省沙棘产业建设示范县,现已与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将围绕新建改建沙棘基地采摘技术标准、沙棘品种改良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推动沙棘实现规模化、高效化种植。
青海各级林草部门针对企业关于“建设沙棘基地”的迫切诉求,计划选取沙棘人工种植资源分布集中连片、达到挂果或盛果期且具备利用条件的区域,在保护优先、不影响整体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的前提下,通过对现有退耕还林等人工沙棘林抚育改造和提质增效,合理利用现有沙棘林地资源,通过“基地+农户+企业+市场”的模式,加快建设沙棘标准化采摘基地。
在沙棘主产区(县、乡镇)建立沙棘初加工基地和冷冻、冷链设备,就近引导群众、企业积极参与沙棘采摘、加工,进一步提升本地沙棘资源的利用水平。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改革发展处处长李麒表示,在沙棘产业发展中,一方面要加大沙棘一级国家公益林保护力度,探索合理利用沙棘二级国家公益林的有效途径,在确保国土空间规划和耕地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建设标准化沙棘采摘基地,不断促进沙棘资源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助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企业发展,向绿色要效益的新业态、新模式,逐步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生态产业优势,充分利用好青海沙棘资源和品质优势,打造“青”字号品牌起来,提高青海沙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助推青海沙棘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相信在助力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中,青海沙棘定能创造出更多新的可能。
【相关链接】
沙 棘
沙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其维C含量是猕猴桃的5倍,山楂的70倍,西红柿的80倍,葡萄的200倍,被誉为“VC之王”。沙棘果丰富的维生素含量,让沙棘原浆、沙棘汁成为风靡一时的健康饮品,也在护肤界大放异彩,世界各国大牌纷纷将沙棘加入护肤品配方之中。
2000多年前,藏医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和唐代藏医古典医著《月王药珍》中就有记载:沙棘,祛痰、利肺、化湿、壮阴、升阳、增强体阳、开胃舒胸、饮食爽口、容易消化。
在紫外线强、温差大、海拔高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加持下,青海特有的中华沙棘具有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劳的生物特性,成为沙棘中的佼佼者。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测定和康普德公司提供资料,青海沙棘果维生素C含量达1640mg/100g,含油量为8—10%,显著高于国内其它地区。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翠茹 整理)
编辑:李雪薇;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