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到过成都的人都会对成都的茶馆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成都人来说,泡茶馆这件事,与其说是一种休闲方式,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茶馆,可以说是成都人的定心丸和安魂剂。泡茶馆,对于很多成都人,茶翁之意不在茶,在交友、发呆、摆龙门阵。如果有一段时间没能泡茶馆,对于很多成都人来说,就说明这日子过得不安逸了。
成都人对茶馆的需求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我们可以从茶馆数量这个角度来看一看。据《成都通览》记载,清末时,成都有街巷516条,茶馆有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馆。还有一个记载来源于1935年的成都一家报纸,叫做《新新新闻》,这篇报道里说,当时成都共有茶馆599家,茶客每天可以达到12万人次,而当时全成都的人口不到60万人,这其中,孩子是不进茶馆的,妇女进茶馆的数量也有限,这样算下来可以说,当时但凡是成年男子,几乎都泡在了茶馆里。关于现在成都茶馆的数量,我看过2008年的一个数据,说是超过了6000家。十几年后的现在,不知道会不会因为咖啡馆太多而减少了。
成都的茶馆数量太多,如果要给外地朋友推荐几个的话,我要推荐的有人民公园内的“鹤鸣茶社”,这是成都最有名的露天茶馆,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了,堪称成都茶馆的活化石。还有就是华兴街的“悦来茶馆”,成都有名的戏窝子,这里有一个锦江剧场,每周都要上演各种川戏,边喝茶边嗑瓜子边看戏,是很多老成都特别惬意的消遣方式。
另外,宽窄巷子附近支矶石街的成都画院茶馆,也是非常有味道的成都茶馆。我早年有一段时间喜欢到九眼桥、合江亭等锦江边的一些茶馆喝茶。成都的锦江其实是一条河,没有江水的滔滔之势,河面相当舒缓,就像成都的气质。
记忆中这些江边的茶馆,一坐下来似乎总有柳枝垂下来,还能闻到黄果兰的花香。后来我搬家到了城南的天府新区,近年来,我和我的朋友们特别爱去天府新区的水街一个叫“陈锦茶铺”的茶馆喝茶。在这里,面前有戏台,头上有银杏树,喊一碗花毛峰,往竹圈椅里一窝,和朋友天南海北的各种闲聊,实在是生活在成都不可或缺的一种享受。“陈锦茶铺”是以成都一位老摄影家陈锦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陈锦先生几十年来专门拍成都老茶馆,积存了大量的茶馆影像资料,这些资料日后势必成为这个城市历史上的一笔财富。
关于成都茶馆的内容可以从很多个角度很多个方面来摆龙门阵。我特别想说的是,我在多年泡茶馆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个“成都时间”的概念。
有一次,我在一个冬天的太阳天里去玉林小区赴一个茶局。说好3点,我早到了一些时候,而朋友们晚到了很多时候。于是,中间大概有四五十分钟的时间是我一个人在喝茶。这段等候的时间没有让我心生任何异样的情绪,那四五十分钟在我不是什么等待时间,而是一段美妙的独处时间。在周围无数陌生的茶客中间独处,天上是稀薄暖和的太阳,手边是我喜欢的花毛峰,从小贩那里买了一个很大的福建蜜柚剥着吃,从茶坊书架上拿过几本杂志翻着看。时不时抬头看看,看对面那桌的那个男人一次比一次往圈椅里下沉,渐渐地,都快躺平了。
然后我突然明白,这就是成都时间。
在成都,就喝茶这件事来说,如果约的是3点,那么就意味着参加茶局的人可以在2点至4点之间的任意时间点到达,非常自然,自己没有心理负担,他人也不会有任何意见。在时间观念普遍散漫的成都,在其他事情上我基本上是一个守时的人,同时对他人也有一定的要求,但如果约的是茶局,对自己对他人,就都特别放松了。
很多人探求成都生活的秘密所在,其实,成都时间是这种秘密的核心。全国通用北京时间,那是新闻联播,每个地方台都会转播。成都时间是成都的自办节目,成都时间隐藏在北京时间的后面。3点,是北京时间的3点,但后面的成都时间,这个确切的点是模糊的,是延伸的,是弹性的。
遥远的乡村生活中,人们约时间是“晌午在谷场见”或者“月亮升起来后在河边见”,时间被模糊了,空间就被拉了出来,整个事件的体量和容积就增大扩展,局限也就少了;而局限少了,人心也就松弛了很多,同时也细腻了很多。成都时间相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就有这样的功效。尤其是成都的喝茶时间。当然,从正负评判上讲,最好也就只限于喝茶时间吧。
我想,我一直离不开成都,跟成都时间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一种特别的时空感觉,跟空气一样,待在里面不觉得,离开了就受不了。
2024.12.22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