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无恙即代表真正健康吗?

全文2988字,阅读约需9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体检指标并非完全针对健康,而是采用医学上的临床指标,许多疾病在发展成临床症状前,指标可能较高但未达到诊断标准。

02空腹体检不能准确反映进食后的代谢状态,因为正常人绝大多数时间并不是空腹。

03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合作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代谢健康量化模型——“健康状况图谱”。

04通过综合空腹和进食后的动态数据,该模型能更精准地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差异。

05事实上,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强调针对性的应对健康日常,有助于早期干预和逆转疾病的发生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感觉身体有些不对劲,但体检结果却显示一切正常。以至于一度有个很流行的词汇叫“亚健康”,不少人甚至愿意去投入来改善自己的亚健康。

这就怪哉了,你自己感觉不太健康,但是体检指标却显示一切正常。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难道真的是自己的错觉?

可能不是错觉,而是体检本身的意义和我们理解的健康之间有一些区别。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体检健康就真的健康了吗?

图片

01,我们的体检其实更应该叫做“常规疾病体检”

———————————

虽然我们的体检叫做健康体检,但是,你仔细想一想,体检过程给出的各种指标其实并不完全是针对“健康”而言,或者更确切的说,我们的体检指标其实用的是医学上的临床指标。这些指标和我们生病去化验检测的是一模一样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同一类检测仪器机器、同一种标准产生的结果。而这些指标本来是用来诊断检测疾病的,它是依据疾病发生过程产生的异常而制定出来的,某些指标达到了疾病指征,才会给出你提示,而低于这个指标就被认为是健康。

图片

可是,疾病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往往是经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就比如很多大家熟悉的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之类的,它是不断发展最终形成的。而在疾病未明确之前,这些指标即使较高但未达到临床疾病诊断的标准,则但是依然属于疾病判断上的“健康”的范畴概念。这也就导致,体检其实很多时候是忽视了这个“发展”或者“过渡”阶段。

图片

02,空腹体检能反映我们的身体状态吗?

———————————

体检是一种空腹状态,忽视了我们大多数时候处于非空腹的情形,这一点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大家一定熟悉体检的一个基本规则:空腹。甚至很多人为了体检,别说吃东西了,连水都不敢多喝,因为怕干扰体检的指标。


然而,有没有想过一个基本问题:正常人绝大多数时间并不是空腹。我们一日三餐,不少人甚至还有加餐,事实上绝大多数时间,我们的身体是处于腹内有食物的状态,用空腹来代替是无法很好地反映进食后的代谢状态不合适的。

图片

03,内稳态健康评估体系

———————————

最近,汤臣倍健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合作开展的“内稳态健康评估体系”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科研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这篇文章可以为我们提示揭示了新的评估健康的方法这一指标的问题。


研究团队招募了111名年龄跨度从20岁至70岁的健康、肥胖和代谢高危个体。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空腹状况状态和服用含有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标准饮品代表进食后的状况进行了评估状态两种模式,其中包括了进食后接下来就是研究时间点选择, 分别是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和240分钟,最长时间这也基本上符合正常人的进食间隔(4小时)。

图片

血液检测包括了空腹和进食后的5个时间点的接下来,抽取实验者对应时间的血液进行血液靶向代谢组数据和临床器官功能标志物来进行检测,既包括大家熟悉的血液生化指标血糖、HDL-c、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也包括一些代谢指标如脂联素、胰高糖素样肽-1以及氨基酸、酰基肉碱等指标。

图片

结果如何呢?

图片

04,身体指标在空腹和饮食后的差异

———————————

基于空腹特征的维度“健康表型评分 (HPS)”和基于餐后特征的维度“稳态弹性评分 (HRS)”呈现了明显的差异。

图片

可以看出,我们日常体检使用的HPS指标并不能代表我们在进食正常饮食状态下的HRS指标。

尤其是在健康指标方面,即使HPS评分相似,但是HRS也会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代谢风险方面,HRS能提供更多特征信息。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人体是有着强大的稳态能力,我们每天甚至每顿摄入的食物并不相同,这些复杂多样的食物会给我们身体带来不一样的冲击,而我们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应对策略来随时调整机体的各种器官功能代谢来重获和保持体内能力来血糖、血脂和蛋白质等的代谢平衡应对这些食物,从而让我们身体来尽快吸收和应对这些食物带来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如果采用空腹指标作为参考,事实上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它忽视了人体强大的自我恢复稳态能力以及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差异,甚至空腹状态下代谢健康状况相似的人群,他们餐后的代谢应答稳态能力也表现出了显著差异,这背后是不同人的代谢健康方面的差异恢复稳态能力差异。

图片

05,健康状况图谱

———————————

通过分别整合空腹和进食后的动态数据,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代谢健康量化模型——“健康状况图谱”(Health State Map, HSM),这一模型能够全面反映个体空腹时的健康状况和餐后的代谢稳态恢复能力。

当把两种指标结合在一起,从空腹的HPS,到不同时间点的餐后HRS指标动态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人群的差异和划分更为明显。
图片

可以看到,内稳态跟年龄的相关性较弱,有的人明明年轻却代谢状况有点不大好,但是反过来有的人上了年纪但是代谢能力依然很好。同样,可以看到,个体虽然进食同样的食物后但其对在不同的代谢指标如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反应即上,不同的人其代谢能力呈现了个体间的出了差异。

这样的指标才能精准地更好的反映出人群健康水平的差异,也更好的反映出不同人对不同营养素的代谢健康的真实状态。

图片

事实上,这种更加综合的“健康状况图谱”更具有参考性。

图片06,这项研究的意义

———————————

这也是这篇文章研究的意义。大家想一下,我们日常每个人的饮食、身体都是存在差异的,不同人的饮食偏好性不同,饭量差异和饮食规律也不同,甚至,哪怕是内稳态能力相似的人群,在对于进食后对不同不同营养素代谢的恢复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比如有的人糖代谢稳态能力较高而脂代谢稳态能力却一般。如果依据传统的体检指标来单一判断,会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而通过因人而异的营养推荐能更好地适应个体的需求。从而导致我们日常在应对身体健康状况时候出现了偏离,最终导致健康受损。

图片

过去我们关注的是 “离疾病有多远”,却忽视了其实疾病发展是需要时间的,从健康到慢慢的变得不那么健康,再到发展为疾病,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所以我们更应该在疾病未到来之前多关注我们的健康,关注我们 “离健康有多远”。因而有助于发现早期的器官功能受损和代谢异常,更有利于早期的干预和逆转疾病的发生发展。


不仅如此,这篇文章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那就是:如何更加强调针对性的应对我们的健康日常。


就像这篇文章为我们揭示了不同人的内稳态存在差异,所以在餐后我们的身体代谢恢复能力是各有不同。不仅如此,甚至内稳态总体相似,我们对于不同营养的成分代谢恢复也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精准化的去应对。


这个研究成果,是汤臣倍健营养健康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营养科学、计算生物学、代谢组学等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合作,历时6年完成的,在全球率先对内稳态概念的多维度量化评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健康评估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图片

当然,这篇文章是刚发布,内稳态健康评估体系作为新概念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完善暂时还没普及,医院也依然采用传统的空腹、疾病检测指标来指征健康。但是我相信随着未来研究的推进,我们会推动优化现有的改变传统的体检模式,真正的关注人们在正常状况下的身体指标,更好的衡量我们的健康水平,为我们维护和改善健康提供新的参考。


Yanpu Wu, Xinyan Zhang, Liang Sun, Qingqing Wu, Xiaoping Liu, Yueyi Deng, Zhenzhen Lu, Zhongxia Li, Chaoming Deng, Ruikun He, Luyun Zhang, Rong Zeng, Xuguang Zhang, Luonan Chen, Xu Lin, Two-dimensional health state map to define metabolic health using separated static and dynamic homeostasis features: a proof-of-concept study,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24;, nwae425, https://doi.org/10.1093/nsr/nwae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