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体检指标并非完全针对健康,而是采用医学上的临床指标,许多疾病在发展成临床症状前,指标可能较高但未达到诊断标准。
02空腹体检不能准确反映进食后的代谢状态,因为正常人绝大多数时间并不是空腹。
03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等合作研究团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代谢健康量化模型——“健康状况图谱”。
04通过综合空腹和进食后的动态数据,该模型能更精准地反映人群健康水平的差异。
05事实上,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强调针对性的应对健康日常,有助于早期干预和逆转疾病的发生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01,我们的体检其实更应该叫做“常规疾病体检”
———————————
虽然我们的体检叫做健康体检,但是,你仔细想一想,体检过程给出的各种指标其实并不完全是针对“健康”而言,或者更确切的说,我们的体检指标其实用的是医学上的临床指标。这些指标和我们生病去化验检测的是一模一样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同一类检测仪器机器、同一种标准产生的结果。而这些指标本来是用来诊断检测疾病的,它是依据疾病发生过程产生的异常而制定出来的,某些指标达到了疾病指征,才会给出你提示,而低于这个指标就被认为是健康。
可是,疾病并不是突然而来的,往往是经历一个漫长发展过程,就比如很多大家熟悉的代谢类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之类的,它是不断发展最终形成的。而在疾病未明确之前,这些指标即使较高但未达到临床疾病诊断的标准,则但是依然属于疾病判断上的“健康”的范畴概念。这也就导致,体检其实很多时候是忽视了这个“发展”或者“过渡”阶段。
02,空腹体检能反映我们的身体状态吗?
———————————
体检是一种空腹状态,忽视了我们大多数时候处于非空腹的情形,这一点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大家一定熟悉体检的一个基本规则:空腹。甚至很多人为了体检,别说吃东西了,连水都不敢多喝,因为怕干扰体检的指标。
然而,有没有想过一个基本问题:正常人绝大多数时间并不是空腹。我们一日三餐,不少人甚至还有加餐,事实上绝大多数时间,我们的身体是处于腹内有食物的状态,用空腹来代替是无法很好地反映进食后的代谢状态不合适的。
———————————
最近,汤臣倍健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合作开展的“内稳态健康评估体系”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科研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这篇文章可以为我们提示揭示了新的评估健康的方法这一指标的问题。
研究团队招募了111名年龄跨度从20岁至70岁的健康、肥胖和代谢高危个体。然后分别对他们进行空腹状况状态和服用含有葡萄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标准饮品代表进食后的状况进行了评估状态两种模式,其中包括了进食后接下来就是研究时间点选择, 分别是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和240分钟,最长时间这也基本上符合正常人的进食间隔(4小时)。
———————————
基于空腹特征的维度“健康表型评分 (HPS)”和基于餐后特征的维度“稳态弹性评分 (HRS)”呈现了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在健康指标方面,即使HPS评分相似,但是HRS也会有很大差异,尤其是在代谢风险方面,HRS能提供更多特征信息。其实这很正常,因为我们人体是有着强大的稳态能力,我们每天甚至每顿摄入的食物并不相同,这些复杂多样的食物会给我们身体带来不一样的冲击,而我们机体会产生相应的应对策略来随时调整机体的各种器官功能代谢来重获和保持体内能力来血糖、血脂和蛋白质等的代谢平衡应对这些食物,从而让我们身体来尽快吸收和应对这些食物带来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如果采用空腹指标作为参考,事实上并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它忽视了人体强大的自我恢复稳态能力以及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差异,甚至空腹状态下代谢健康状况相似的人群,他们餐后的代谢应答稳态能力也表现出了显著差异,这背后是不同人的代谢健康方面的差异恢复稳态能力差异。
05,健康状况图谱
———————————
这样的指标才能精准地更好的反映出人群健康水平的差异,也更好的反映出不同人对不同营养素的代谢健康的真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