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准:旅游业跨界融合不等于“一切皆文旅”

全文1404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地方经济越来越依赖旅游业,导致“一切皆文旅”的说法盛行。

02然而,“一切皆文旅”的观念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因为目的地资源被分门别类地导入不同的事业和产业部门。

03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发展需要破立之间的把握,除了打破围墙、破除障碍,更需要立下坚实的旅游发展内核。

04事实上,旅游对于城市所能发挥的作用有两种:直接滴灌和间接赋能,但后者更难以做到全面均衡。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当前,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对于地方经济,旅游产业也成为重要的人气、商气来源。随着一批网红城市的出圈,“一切皆文旅”的说法开始盛行。这种关于旅游的发展观念认为,发展旅游,就要把目的地的一切资源都转化为旅游,那样的话,就能够实现旅游赋能一切。

我们能够理解这种说法的出发点,其中有四个方面的思想动因。一是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旅游做火了,可以成为地方消费和经济的新生支撑,可以通过搬运外需带来充沛的城市活力,还可以强化城市的声誉、打造宣传地方营商环境的名片,因此,地方政府愿意调动行政和社会资源来推动旅游业发展。这为构建具有宏观支撑能力的旅游产业和服务体系提供了条件。二是对旅游是一个多元产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旅游的产业链条非常长,既有多元的上游产业,也能够拉动丰富的产业链条。一业兴,百业旺。因此,发展旅游业,既需要整合多元的资源,也能够带来多元的效应。三是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依托于目的地的构建,近年来的旅游热潮反映出,要吸引游客,需要形成目的地级别的多元支撑,需要跨行业、跨领域地构建综合性的产业能力。四是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跨界性,网红旅游城市的出现,是一个个具有传奇性、故事性的网络传播事件引致的。这些“传奇”和故事,往往与多元化的文化社会资源交织在一起,城市中司空见惯的美食、运动、摄影、游戏、社区活动、演艺、夜生活等,通过网络的发酵,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吸引力,吸引着游客来打卡驻足。

“一切皆文旅”的说法并非凭空产生,有其发展的思想源流。上世纪90年代的新加坡,面对周边激烈的竞争环境,提出了“无限制旅游(tourism unlimited)”的概念,打开地理边界,打包互补产品,强化旅游吸引力。此后,旅游业界先后提出过“无景点旅游”“广义旅游”“全域旅游”等概念,“一切皆文旅”是这种思想源流的产物。这种表述具有鲜明的网络传播性,把一种观念推演到极致,形成简洁有力的“金句”。只是当表达推衍到了极致,它就很可能会失去其可实践性,放在现实条件下进行考量,就会发现“一切皆文旅”难以形成对实践的有效指引。

“一切皆文旅”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要把目的地的所有资源、设施、单位,全部开放转化用于旅游,这在现实中既是不可行的,也是难以产生效用的。在现实生活中,目的地的资源被分门别类地导入不同的事业和产业部门。一些资源是用于生产的,一些资源是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些资源是用于生活部门的。一些产业部门是终端型的、可感知的,一些产业部门是过程型的、不可感知的。我们想象一下,城市中的医疗、环保、安全、司法、审计、教育,有多少部门是具有旅游价值的?在不同的产业门类中,工农牧副渔,是否都能够不加甄别地为旅游所用?即便是有条件开展工业旅游的厂房设施,其中哪些是仅对专业考察有吸引力的,哪些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才有可能转化成大众旅游设施的,仔细捋一下,就会发现“一切皆文旅”不仅做不到,也很难起到什么效果。第二个层面,是“旅游赋能一切”。既然很多资源场所转化为旅游都如此困难,赋能一切就更难做到了。旅游对于城市所能发挥的作用,一种是直接滴灌,通过人流带来的消费产生直接使用;一种是间接赋能,通过对城市带来的总体性效应间接对城市的事业和产业赋能,这种单体产业对城市的赋能,不可能是全面均衡的。

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这种融合需要破立之间的把握。除了打破围墙、破除障碍,更需要立下坚实的旅游发展内核。跨界融合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把目的地生活中有趣的“内容”,导入到可以为游客感知、体验的界面上来,凝神聚气地塑造目的地的“魂”。这种凝聚,需要像导演一样地精心剪裁。如果把所有素材都拍下来,不加扬弃地连接在一起,做不出一个有精气神的旅游目的地,也会把需要精心雕琢的旅游内核塑造工作,简化为四处拆围墙。(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秘书长)